1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 、了解分度值的定义(尺上相邻两条刻度线之间的距离表示的量值) 2 、如何减小误差?(多次测量求平均) 3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a 、刻度尺的摆放:刻度尺要紧靠被测量的物体,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 b 、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正对刻度线。 c 、测量结果的记录:对测量结果,既要记录准确值,又要记录估计值。(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4 、长度和时间的国际单位及各单位之间的进率 5 、科学探究的七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与制订计划、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 、声音的传播需要气体、液体、固体等作为传播的介质,真空是不能传播声音的。 3 、人怎样听见声音:外界声音—空气振动—鼓膜振动—听小骨—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产生听觉人耳感知声音的又一重要途径:骨传导 4、(1) 音调: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影响弦乐器音调的因素: 弦的长短、粗细和张紧程度(弦越长,音调越低;弦越粗,音调越低;弦越松,音调越低)。影响管乐器音调的因素: 改变管内空气柱的长度(2) 响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3) 音色: 影响音色的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及发声方式。 5、“双耳效应”:判断声源的方位。 6、(1 )超声:振动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①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量。②应用:回声定位、 B 超、超声波去污。(2 )次声:振动频率低于 20Hz 的声音①特点:传播时能量损失小,能传得很远。②应用:预测自然灾害、军事监测。 7 、噪声的控制:采取措施——消声、吸声、隔声。①在声源处控制。如在内燃机排气管上加装消音器②在传播过程中控制。如在城市里植树、修隔音墙等③在人耳处控制。如戴防噪声耳塞等第三章《光和眼睛》 1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光速 c= × 10 8 m/s ;光年是一个长度单位。 2 2 、光的色散(白光为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组成;光的三基色为:红绿蓝) 了解:物体的颜色是怎样产生的(物体反射与它同种颜色的色光,吸收与它不同种颜色的色光;白色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黑色物体吸收所有色光) 3 、光的反射——作图:根据入射光线作反射光线,或根据反射光线作入射光线 4 、平面镜成像(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作图平面镜成像实验:实验步骤参照初二上册书 P57 实验注意:①实验中为什么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 ( 玻璃板既能反射光也能透过光, 便于找到像的位置及比较像与物的大小)②实验中为什么要选用大小相等的两支蜡烛? ( 为了验证像和物等大的特点)③实验中如何检验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为虚像?(在玻璃板后放一张白纸,观察是否成像,若成像,则为实像,若不成像,则为虚像) 5 、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日常应用:后视镜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日常应用:车前灯的反光罩 6 、凸透镜和凹透镜——作图:透镜光路图①了解:如何找凸透镜的焦距? ②背:凸透镜成像规律(另背:物近像远,物远像近,物近像大,物远像小) ③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步骤见初二上册书 P70 ④凸透镜的应用: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等 7 、近视眼(成像于视网膜前)的纠正——凹透镜;远视眼(成像于视网膜
初三物理总复习知识点.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