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能源工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障,也是我市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应对我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的总体形势,满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能源需求,加快构建多渠道能源保障体系,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为2013―2015年。一、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一)发展现状我市能源资源有限,“贫煤少水,富气无油”,属于一次能源匮乏地区。直辖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能源工业取到了极大发展,辖区能源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与周边省份的能源战略合作进一步加强,以电力为中心、煤炭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的能源保障体系初步形成。2011年,全市规模以上能源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000亿元,形成三个“千万千瓦”电力建设战略格局,其中,开工建设“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605亿元;推进前期工作“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588亿元;策划储备“千万千瓦”电源项目,总投资930亿元。电力装机容量较直辖初翻了两番,达到1296万千瓦;电网建设形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架,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原煤产量大幅提高并稳定在4000万吨/年左右;“川气东送”供气稳定,城镇气化率达到95%。(二)面临的形势。。世界能源消费以油气为主的格局在短期不会改变,油气供应的集中度越来越高,随着传统能源开发利用成本的逐步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带来的减排压力,清洁低碳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能源资源瓶颈约束将长期存在。“十二五”期间我提高和城镇化进程带来的能源需求将会持续增长,一次能源供需缺口不断扩大,能源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国家能源安全保障难度显著增加。生态环保成为长期制约能源发展的瓶颈。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关键阶段,加上庞大的经济规模和人口基数,能源消耗带来的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环境因素成为经济和能源发展的重要约束条件,节能减排任务十分繁重。“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又进一步明确“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严格用能管理”。国家能源发展思路已从偏重保障供给向引导消费、科学调控转变;从严重依赖煤炭向多元发展绿色、低碳能源转变;从过度依靠国能源向立足国和加强国际合作并重转变;从生态环境保护滞后于能源发展向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发展协调推进转变;从资源依赖型发展模式向科技创新驱动型发展模式转变;从各能源品种独立发展向多种能源互补与系统融合转变。当前国家能源发展的三大目标为:保障能源安全的安全目标;提高能源系统物理效率及经济效率的效率目标;减少能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包括气候)影响的生态环境目标。这三大目标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构成国家能源战略的核心。(三)存在的挑战。,自有资源难以支撑到201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15000亿元,工业总产值将超过300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2%。在经济快速发展情况下,充分考虑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计2015年全市能源需求总量约1亿吨标准煤。“十二五”全市新增能源需求大部分需从市外调入,能源对外依存度将接近50%。,在全国能源战略中处于弱势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需求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的特点,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的能源配置格局。长期以来被国家定位为“自给自足”地区,缺乏国家层面的保障机制,能源价格洼地、能源市场配置机制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结构性矛盾长期存在,市在全国能源战略中处于明显的后发且弱势的地位。,以及碳排放等与能源消耗相关的环境保护要求越来越高,能源和环境将成为全市发展面临的刚性约束。尽管“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已有较大幅度下降,但能源生产和利用效率与国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全社会的节能减排工作亟待加强。,短期难以改变,而新增能源需求中煤炭仍占较大比重。市电源结构矛盾突出,电网峰谷差日益增大,缺乏必要的调峰容量。电网是典型的受端电网,且处于川电外送通道上,大容量功率穿越电网,电网安全压力大。二、发展思路和目标(一)发展思路为保障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314总体部署,加快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根据市经济社会发展布局,能源将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建立以电力为核心的可靠、经济、清洁、低碳的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二)基本原则――坚持本地开发与外地输入相结合。充分利用市、市外两种资源,多元化配置能源品种,多渠道引入能源资源。健全能源
重庆市能源工业三年振兴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