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绪论?一、逐渐演变的台湾名称?商朝:岱舆、员峤?战国:岛鳀?秦朝:赢洲?汉朝:东夷?三国:夷州?隋朝:流求?唐朝:留仇或流虬?宋朝:流求、毗舍耶(梵语为海上荒岛) ?元朝:瑠求?明朝:初期称为“东番”或“鸡笼”,明宣宗到正德年间称为“台窝湾”;明万历年间(1573 一 1619 年)出称“大员”、“台员”到定名为“台湾”。台湾的原意是“浮海如平台,地形似弯弓”;一说其谐音为闽南口音“埋怨”。?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改称为“东都”,后郑经又更名为“东宁”外国人取的名字: Formosa 福摩萨、福尔摩沙、美丽岛 Lequeo( 流求)、 Pequeno (北港)、 Lequio Miner( 小流求) 高砂埔族两大族。?台湾官方认为高山族包括现今住在台湾高山地区和东部的 12族群: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邹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雅美族、邵族(原本被认为是邹族中的平地原住民, 2001 年被承认为第 10个)、噶玛兰族( 部分人被分类为阿美族, 2002 年被承认为第11个)、太鲁阁族( 在日治时代归并阿美族, 200 4年被承认为第12个)。平埔族则包括原居於台湾北部和西部平原、现已几近消失的 8 个族群:凯达格兰族、道卡斯族、巴宰族、巴布拉族、猫雾捒族、洪雅族、西拉雅族、马卡道族等三、台湾史的分期与特点 1、分期: 台湾早期:明朝后期以前( 1624 年前) 荷兰人统治时期( 1624 -1662 年) 郑氏集团统治时期( 1662 -1683 年) 清朝统治时期( 1683 -1895 年) 日本殖民统治时期( 1895 -1945 年) 国民党统治时期( 1945 -2000 年) 民进党统治时期( 2000 -2008 年5月20日) 国民党再次执政( 2008 年5月20日至今) 2、特点: ( 1)台湾居民移来。原住民、汉人(闽南人、客家人) 陈孔立《清代台湾移民社会研究》九洲出版社 1990 年版(2)政权变动频繁。荷兰与西班牙统治、明郑政权、清朝统治、日本殖民、国民党与民进党统治 ( 3)文化体系多元。原住民文化、中华文化、日本文化、欧美文化。 ( 4)经济发展迅速。 ( 5)人民抗争不断。四、早期台湾?十六世纪五十年代之前的台湾,可以说是基本是原始部落社会,主要居民是原住民,过着相对稳定的渔猎和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连横描述为: “荒古以来,不通人世,土番纠结, 千百成群,裸体束腰,射飞逐走,犹是游牧之代”?从我载,早在战国初期的《尚书·禹贡》中就有提到,称为“岛夷”。《汉书·地理志》载: “会稽海外有东鳀人”,东鳀即台湾。《后汉书》也有“夷洲”的记载,但只是寥寥几笔。从三载较详细些,但断断续续。宋朝政府已经在澎湖戍兵防守,在建制上归福建晋江县管辖。元朝当局在澎湖设立了巡检司,仍旧隶属于晋江县。明朝汉人较多迁入台湾,海盗活动较多。?同时,台湾也不断遭到外族的骚扰,尤其是日本。 1、三国时的“夷州”(1)孙权派兵远征“夷州”“(230 年)春,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及亶洲,亶州在海中, ……所在绝远,卒不可得至, 但得夷州数千人还。”(《三国志·吴书·吴主传》) (2)沈莹的《临海水土志》记载的夷洲《临海水土志》成书约在公元 264 -280 年,记载“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四面是山(溪),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 2、隋唐宋代的“流求”?(1)隋炀帝“慰抚”流求 607 年、 608 年、 610 年隋炀帝三次派人去流求。?(2)《隋书·东夷传·流求载的流求“流求国,居海岛之中,当建安郡东,水行五日而至。土多山洞。其王姓欢斯氏,名渴刺兜,不知其由来有国代数也”。?(3)《宋史?外载的流求“流求国在泉州之东,有海岛曰彭湖,烟火相望。其国堑栅三重,环以流水, 植棘为藩,以刀矟弓矢剑铍为兵器,视月盈亏以纪时”。?(4)赵汝适的《诸蕃志》记载的流求“流求国,当泉州之东,舟行约五、六日程。王姓欢斯,士人呼为“可老”。?值得一提的是在南宋,政府已开始在澎湖派兵屯戍, 将澎湖隶属泉州府晋江县。 3、元朝时的“瑠求”?(1)元朝招谕瑠求 1291 年和 1297 年,元朝两次招谕瑠求失败。?(2)《元史?外夷传三?瑠求传》记载的彭湖和瑠求“瑠求,在南海之东。漳、泉、兴、福四州界内彭湖诸岛, 与瑠求相对,亦素不通。天气清明时,望之隐约若烟若雾, 其远不知几千里也。”?(3)汪大渊的《岛夷志略》记载的彭湖和瑠求 据说, 1341 年喜欢游历的南昌人汪大渊到了台湾。 1344 年写成《岛夷志略》。“
台湾史-课件PPT(讲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