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导学案.doc《逍遥游》导学案《逍遥游》【教学目标】《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教学单】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圻”(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 庄周。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有人说,在文化屈从权势的传统中,庄子是一棵孤独的树,一棵孤独地在深夜看守月亮的树。当我们大都在黑夜中昧昧昏睡时,月亮为什么没有丢失?就是因为有这样一两棵在清风夜唳中独自看守月亮的树。又有人说,开宗不了逍遥字,空读南华三十篇。庄子倾注一生看守的月亮,他的灵魂、魅力便是逍遥,逍遥是庄子思想的精髓,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课时,共同探寻庄子逍遥境界的真正内涵。“读庄子像是读一本伟大的神秘主义的书。”一一林语堂《信仰之旅》一、读标题,提出问题:何为逍遥?1、那么,庄子主要写及了哪些物象来表达逍遥观?鲍鹏,蜩,学鸠、斥鳩,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宋荣子,列子2、作者用了一个字把这些物象联结在一起,哪个字?这个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提示:文中三个“笑”字,分别在第一、二、三节。……《逍遥游》活动单【教学目标】《逍遥游》的基本思想。。,并积累常见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教学难点】对庄子“逍遥游”主旨的理解。【课前预读】一、庄子、《庄子》及《逍遥游》简介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史记#8226;老子韩非列传》),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祈向,不可得也”(《庄子#8226;天地》)。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
《逍遥游》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