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山西长治第二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山西长治第二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doc山西省长治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第Ⅰ卷一、。下表反映了中国古代历代政府的部分农业措施。这些措施体现出朝代农业措施西周休耕制战国“尽地力之教”秦汉“地可使肥,又可使棘”唐宋禁捕青蛙明清“桑基鱼塘”【答案】D【解析】从材料给出的历朝历代的一些具体农业措施可以看出,历朝历代对农业耕地问题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态度,无论是肥料的使用以及后来的生态循环问题都是可续发展的体现,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出这一点;B选项错在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直接”管控问题;C选项材料没有体现“商品化”的特点。点睛:本题是一道表格类的问题。我们在解答本题的时候首先要看清楚表头,要明确本涉及到的具体内容和知识点是什么,本题主要是与农业有关的内容。其次要对比分析问题,本题涉及到的是历朝历代的对比,我们抓住的是共同的特征。:公元700年,户主张玄均34岁丁男,户内另有丁男1人,寡1人,合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721年,董思切一户应授田131亩,而实授田为28亩。【答案】A【解析】据材料“应授田230亩,而其实际授田为75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唐代均田制名不副实,已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均田制的问题,不能说明分配土地严重不均,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官吏的腐败贪污,故C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各地的经济不平衡,故D项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授田”属于均田制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从实际授田数量极低的材料可以分析得出正确答案。3.“开封和唐朝的都城长安一样,人口众多。但开封是个更加商业化的城市,主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而不是宫廷和政府机构。多层房屋矗立街头,并无墙环绕,这些房屋多用于出租。”【答案】D【解析】A说法与史实不符,开封是宋代的都城,其政治功能也较强,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府对商业的态度,B不正确;由材料描述可以得出宋代商业发展打破了坊市界线,C不正确;由材料“宰居民生活的是昼夜开放的市场”可以得出,开封商业的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D符合题意。点睛:本题考查了古代中国商业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依据材料得出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商品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等,以此作答即可。《履园丛话》曾对江苏无锡及其附近的地价做过记述,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答案】A【解析】“明朝末年当地的土地价格为每亩一二两,清初顺治时良田的价格是二三两,康熙时为四五两,乾隆二十九年、三十年时田价为七八两,最高者为十余两,到嘉庆年间每亩50余两”反映了明清时期人多地少,造成地价上涨、粮食昂贵的现象,故A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多地少、地价上涨情况,和经济结构重大变动、农产品商品化无关,排除BD;材料无法体现农业生产发展,排除C。,广东地区种植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韵农户在“东家夸三月之青,西家矜四月之红,各以其先熟及美种为尚:”的相互竞争下;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答案】D【解析】由材料“弱者被排挤而日益贫困以至破产沦为雇工,强者则成为‘家有荔枝干枝’的大户,甚至雇工经营”说明清代广东地区农业领域产生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萌芽在明朝中后期已经产生于手工业领域,故D项正确。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故A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农业种植领域的变化,未体现农业和商业发展相互促进,故B项错误。材料仅体现农户竞争的结果及生产方式的变化,未体现农业集约化生产,故C项错误。,地租收入仍然是经济剥削中最稳当的方式。当时的地租额很高,一般是地价的十分之一,有的甚至达到三分之一。这就是说,投资土地的收益一般是10%左右,有的甚至超过30%。

山西长治第二中学高一历史期末考试 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aokaishui
  • 文件大小218 KB
  • 时间2020-07-08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