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zăihàoxīqī(七言律诗)作者简介崔颢,汴州(开封)人氏,(公元704—754年)唐玄宗开元11年(公元723年)进士。他才思敏捷,长于写诗,系盛唐诗人,《旧唐书·文苑传》把他和王昌龄、高适、孟浩然并提,但他宦海浮沉,终不得志。历史上对他的记述不多,故里汴州也很少有关他的传说和故事流传下来,旧《唐书·崔颢传》里非常简略,连他文学上的成就也未提及。他最有名的诗篇是七律《黄鹤楼》,传说李白读了后大为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唐诗纪事》)。宋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现有《崔颢诗集》1卷,共存诗40多首。“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崔颢题诗处李白搁笔亭词语解释昔人:指传说中骑鹤的仙人。已乘:仙人乘鹤本属虚无,以假为真,化虚无缥缈为真切实有。一去不复返:让人深感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空悠悠:众多而长久。悠悠,飘荡的样子。晴川:指白日照耀下的汉江。萋萋:芳草茂盛。乡关:故乡。烟波:水波苍茫,远远望去好象烟波笼罩。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的前四句从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过去的仙人已驾着黄鹤飞去了,这里只留下一座空寂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归来,千载长空只见白云悠悠。◎仙人乘鹤而去,本系子虚乌有,但诗人以虚为实,吊古伤今,唤起人们对黄鹤远去后的遐想。伤今之情从遥远的传说写起,就给人一种岁月不再得,古人不可见的深沉幽远之感和世事茫茫之慨。黄鹤楼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后四句是对传说的生发,实写楼外景色,抒发乡思愁情。第三句使文势因之跌宕起伏,烘托了登楼远眺者的愁绪。诗人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但见晴朗的天气里,武昌之西的汉阳树影历历在望,长江之中的鹦鹉洲绿草青葱。暗用《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诗意,从“芳草萋萋”生出乡思。很自然的引出了诗的结句:暮色苍茫,烟波浩渺,何处是归程?眼前唯有烟霭沉沉,渺渺而去的一线江水。全诗充满了诗人对世事渺茫的愁绪,其中,不但含有乡愁,而且通过思乡抒发了仕途失意的忧愤。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首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颔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颈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尾联)从楼的命名由来着想,借传说落笔,令人回想千载,心生遐想。仙人早已乘鹤远去,这里空留下黄鹤故楼。这里有本文的第二个“空”字,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怎不令人生发岁月悠悠、世事茫茫的无限感慨。“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日暮”语意双关,既指“太阳西沉”“黄昏到来”,也指人生之将尽,“日暮途穷”,有人生之将尽,归程无处的茫然。从实景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乡愁”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黄鹤楼首联:“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从眼前的黄鹤楼阐发联想、想像。昔日仙人乘黄鹤过此,如今人去楼空,令人惆怅。借传说落笔,:“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仙人乘鹤一去不复返,只余下白云朵朵漂浮不定。作者多想像仙人一样能骑上黄鹤,腾云驾雾,即刻回故乡。承上联进一步写岁月不再,以白云悠悠反衬人生短促,:“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写黄鹤楼前实景:描绘了站在黄鹤楼上极目远眺看到的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在黄鹤楼上放眼望去,灿烂的阳光照耀着汉水平原,对岸汉阳镇四周的树木显得格外分明。再看江中的鹦鹉洲绿油油的草儿长得极其茂盛。眼前的风景如此迷人,但作者似觉得“人是家乡好,月是故乡明。”自己家乡此时比这更美。另外这句又是对仗工整的对偶名句。尾联:“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本句点题。借景抒情,以日暮途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黄鹤楼复习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