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一、问题提出中职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英语基础差,有甚至是零基础,对英语不感兴趣,但是自尊心又特强,对社会认可道德行为规范标准持抵触情绪,对逃课旷课习以为常,即使坐在教室也是玩手机、睡觉、看小说,把老师当空气。在中职学校弥漫着学生厌学英语、教师厌教英语气氛,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学好英语自信心。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提出来,其英文为self-efficacy,与自我能力感是同义。他认为少数人之所以能获得成功,是因为他们自信心强,觉得自己肯定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有必要在中职学校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让学生重新树立学习英语信心。二、培养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意义自我效能感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得到丰富与发展,班杜拉对其定义是“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自信程度”。他认为自我效能感强人对于完成某项工作自信心越强,最终会为之坚持不懈直至成功。这一理论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对于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意义非常重大。 。培养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可使学生确立学习目标,学习自我效能感强学生,自己确定比较容易实现学习目标。因为他们确信自己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实现目标,会付出潜在不可估量努力来获得成功,最终提高学习成绩。 。自我效能感强学生对自己学习信心有把握,从事各种学习活动会轻松愉快。反之,则可能产生焦虑与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自我效能感从心理意义上来说是一种主观感受性,如果一个人自我效能感很弱,那在情绪波动不稳情况下,就不会善于调节与控制自我,就会导致心理失衡与心理危机。相反,自我效能感强人会自我娱乐来缓解心境压抑,这对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 。传统理念认为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原因集中在学习环境与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上,对学生自身主观心理因素方面关注较少。自我效能感正是从学生本身不正确学习心理出发,以改变影响这种不正确心理学习环境与家庭环境等客观因素,修正学生学习心理,从而改变学生对学习看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三、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途径 2007年8月16日,当时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王登峰司长在教育部举行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06)新闻发布会上指出:“英语很重要,……外语也是中国发展重要文化资源,我们不能仅仅把外语看做外国人,它也是中国人必须有文化素养。在西方,很多时候他们把学习母语,学习外语都作为自己学习一种素质要求。”2009年1月国家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要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并在2009年秋季起陆续提供国家规划教材供中职学校使用。但是教育改革不只局限于教材更换,主要决定于教师对教材灵活应用。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学习自我效能感培养,其培养途径有以下几点: ,设定合理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班杜拉认为一个人在做某事时候,如果获得成功经验越多,那么他自我效能感越强;如果做某事经常遭遇失败,那么他自我效能感就会越弱。学生上英语课走神玩手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听不懂,对学习失去持之以恒毅力与信心。老师在上课时候要充分肯定学生好一面,要让他们觉得自己是可塑之才。例如有
浅论中职学生英语学习自我效能感的培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