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蜕皮前的预示摘要:该文在分析怀特海教育思想形成的历史原因后,从哲学层面进行把握。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演说集《教育的目的》一书中,教育思想与过程哲学有着很多相似性,教育哲学不是孤立的,其教育思想渗透着过程哲学的萌芽,是过程哲学的一部分。同时,意识到这点有利于更好地吸收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关键词:教育哲学;过程哲学;纪律;自由“怀特海的过程哲学就像一只正在蜕皮的蝉”。[1]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了过程哲学的特征,而怀特海的教育哲学则预示着蜕皮的准备和先兆。“七张面孔的思想家”――数理逻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柏拉图主义者、形而上学家、过程神学的创造人、深邃的生态学家和教育家立场的文明批评家。[2]这样一位集大成者在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中叶的现代西方哲学家、思想家乃至科学家中是极为少见的。怀特海的思想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初在剑桥大学任教,主要从事数学和逻辑学的研究,与罗素合作写了《数学原理》(1910-1913年)。第二阶段自20世纪20年代在伦敦大学任教开始,主要从事物理学的研究,这是他研究科学哲学的阶段,研究科学的基础,试图把各分支科学连接起来。这时的主要著作有:《关于自然知识原理的研究》(1919)、《自然的观念》(1920)、《相对论原理》(1922)。第三阶段是1924年以后,他任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进入哲学研究阶段,主要从事与形而上学的研究,力图为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及宗教三者的和谐一致建立一种经验宇宙论的框架,提出过程哲学的基本思想。这是怀特海一生最重要的时期,正是在这一阶段他写了过程哲学的代表性著作:《科学与近代世界》(1925)、《过程与实在》(1929)、《观念的历险》(1933)等。[3]怀特海教育思想的形成就在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而他教育思想主要代表作就是《教育的目的》,收录了怀特海在1912年至1928年期间在剑桥、英格兰、哈佛大学的讲演稿,主要论及“教育的目的”“教育的节奏”“自由和纪律的节奏”等。其思想的形成必定有其原因和合理性,这对我们抓住他思想的核心是很重要的。首先,受古典主义教育传统和形式主义教学方法的冲击,怀特海教育思想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召唤。维多利亚时代,接受教育是绅士用来陶冶心智的手段,从而教育的目的也不在于揭示自然奥秘,更不是为了谋生。在各类中学或大学中,古典主义传统根深蒂固,科学或实用学科被排除在课程之外,教学方法则机械呆板,书本知识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工业生产和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显然使当时的资产阶级不能满足于传统学校给予他们未来的经济建设人才那种崇尚书本而脱离实际的古典教育虽然这种保守的教育传统受到新教育思潮的巨大冲击,但学习知识意在装饰而不在实用的风气,依然在教育领域很有市场。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在这样的背景中提出,是顺应时代需求的产物。他所作的一系列教育演讲,就是“对死的知识的一种反抗,即反对无活力的概念。”“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使人具有活跃的智慧”,“教育是教人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4]其次,常年的教师职业使得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基于现实,准确而又深远。大学职业生涯使得怀特海对教育所处大环境不只是停留在无力的挣扎中,而是从切身
“蝉”蜕皮前的预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