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帖》与周越然的书话1945年4月1日,杨桦编辑、知行出版社发行的《文帖》在上海创刊。三十二开本,每期六十余页。这是沦陷时期上海出版的文学期刊中最后创办的一种。20世纪40年代在华北沦陷区与上海沦陷区,“散文、随笔的成功是在其他体式之上的”。(楚天阔:《一九四?年的北方文艺界》)当时,上海的《古今》《风雨谈》《杂志》《万象》《人间》《天地》《小天地》,北平的《中国文艺》《辅仁文苑》,众多刊物都有大量的散文发表,为散文发展推波助澜。《文帖》是一个“纯粹散文”的月刊。在第一期《发刊词》中,编者写道:我国原是一个诗和散文的国度,尤其是散文,在我国有着特殊的发展,周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的文章已开其端,到得两汉和六朝,便展开了中国散文在文学上的大道:豪华的,古朴的,绮丽的,柔婉的,冲淡的,纤情的,幽逸的……各展所长,各有特色,合而构成了中国散文在style上种种不同的风格,而且各个独立的在发展着。新文学运动以后,由于西欧学术思想的输入,我国新文学的领域突然为之扩张,因此其对我国散文的发展,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其中出现在最近二十年来的中国文坛上的散文,便是周作人先生所提倡的“小品”,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杂文”,以及“速写”与“报告”,“掌故”与“笔记”,“杂考”与“漫谈”等等多方面的样式(Form)的产生。这是一个可喜的现象。不过以目前的文坛而论,现在的散文又走上了极其狭窄的道路了,也许是为了时代使然吧?有好些散文作家都踏上了?压拍罹桑?淳朴清淡的小路上去了。可是目前的时代果真“如此这般”地限制着散文的发展吗?那是决不会的,而且不能!我们为了要把现在这个散文停滞不进的时代打破而使其回复到充分自由发展的大道上,于是我们便决定创办这个小小的纯散文月刊。编者强调“作品是诚实的发抒,生活实感的绘录,阅读见闻的记述”,提倡“对于民族、社会、国家都是有益的”“纯文学”。同期的《本刊凡例》说明:刊物所揭载的以散文为限。虽则以散文为限,但它的范围却很广,“希望能从此将现代散文的领域更加扩大”。《编辑后记》中将全期所收的二十一篇散文,除《发刊词》外分为七辑,即“短论”“读书志”“速写”“杂考”“小品”“漫谈”“游记”,并指出它们各自的特色所在:“‘短论’与‘漫谈’都是现代散文领域里新兴的产品。‘短论’近于评论,但较评论简明有力。‘漫谈’则又近于随笔,但比随笔更来得(精)炼化。‘读书志’是批评的净化的结晶,它舍弃了批评的‘严肃的外表’,而留存着批评的‘神髓’,以随意的笔调,述说意见,浅出深入,读者易于明了。‘杂考’亦即考证,大至整部巨著,小至一言一字,都可取材,因此便成了‘杂’。但‘杂’得仍有系统、条理。”第二期《编后余谈》中编者说:“每期选稿,均以现代的散文为主,而以絮语、短章为附。文笔方面是广杂的,清新温柔者有之,豪放壮峻者亦有之,冲淡隽永者有之,华丽抒情者亦有之。凡现代散文所有的各种样式及其风格,我们都希望能集其大成。”同时申明:《文帖》“既不想附庸‘风雅’,拿本刊来作‘小摆设’以供雅人的观摩;但更不想以‘大众’为标榜,而拼命迎合‘低级趣味’”。编辑杨桦,又名杨之华,广东人。《中华日报》文艺副刊主编。他在创刊号《编辑后记》中说:“本刊虽非同人杂志,但以‘志同道合’的关系,也颇能集中十来二十个人以为本刊撰著的基础。”《文帖》大多为沦陷的上海和北平的文化人。前者有周越然、陶晶孙、傅彦长
《文帖》与周越然的书话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