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欺诈”只在一幕之间摘要:独幕剧剧本《一只马蜂》是剧作家丁西林的处女作,也是他精悍、精巧、精致风格的代表作之一。他创作的《瞎了一只眼》《压迫》《三块钱国币》《酒后》等独幕剧剧本,也颇具有个人风格,集中体现在剧作结构上注重过程的铺陈与结尾的爆发,特别注重相互关照,每一句台词都饱含着丰富的有效信息。关键词:一只马蜂;丁西林;独幕剧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4)12-0049-02《一只马蜂》表现的是“五四”后的新青年与传统婚姻观念、陈旧社会风气之间的抗争。故事主体发生在看护妇余小姐到吉家探访送别的事件上。吉先生、余小姐、老太太三人都不愿捅破窗户纸,心口不一、言行不一地互相“欺诈”。作为一个物理学家,丁西林骨子里的科学精神和严谨态度驱动他始终致力于创作理性、简洁的独幕剧,其处女作《一只马蜂》便是如此。他的剧本依靠着一种自创的“欺诈”模式,在读者或观众的不知不觉中层层展开。同时,在短短一幕中,剧本结构、人物关系、用词用语单纯明了,却越简单越有味。更加巧妙的是,犹如一只马蜂蜇人的集中和迅速,这样一种智慧性的幽默气氛和精巧性的“欺诈”过程能在这一幕之间成功地集中展现。一、细节的“欺诈”:物理学般精密上文提及的这层巧妙的秘密之一在于,剧本的每一句台词、每一个动作、每一件道具都极富物理学家式的精准性和有效性,然而也同时极具英国戏剧家式的隐喻色彩,这样的独特结合造就了丁西林式的戏剧“欺诈”模式。比如余小姐问老太太“有吉小姐在家,难道还不放心么?”这一简单的问题,不仅仅是拉家常的客套话,更是她以一种试探性的口吻极隐秘地问出老太太对女子的要求和标准,是她希望进一步发展和吉先生关系的极隐秘的暗性表露。另一方面,这个未出现的“吉小姐”,还在情节上发挥了重大作用。正是因为余小姐有想和吉小姐认识的意愿,老太太问吉先生是否有吉小姐照片,继而引出“照片”这一重要线索。接着,吉先生和老太太关于“照片中人好看还是现实中人好看”的问题的探讨更是体现出谎话与实话、有心与无意之间的不可见性碰撞。若从深层次去分析这种两代之间的对比碰撞,其实是传统的、现实的、关心结果的旧式思维与进步的、理想的、注重体验的新式观念之间的鸿沟。关于动作和道具,就不得不提那块糖了。老太太为当医生的侄儿做媒,余小姐机智应对,吉先生也心领神会,一边把糖一块接一块地投入口中,一边别有用心地说“今天的糖特别有味儿!”。三人中,只有老太太不明就里,造成一种具有喜剧效果的认知错位,也是剧情的一个重要的转折。在这段文字中,丁西林以客观描写的方法,仅仅用吃糖这样一种极其简单的动作就把吉先生那种看似若无其事,实则急欲判断余小姐态度的内心紧张,以及由紧张到释然的心理转变过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事实上,在丁西林喜剧中,像这样高密度的心理信息含量的段落是相当多的。二、人际的“欺诈”:二元三人打太极众所周知,《一只马蜂》同丁西林的其他独幕剧如《瞎了一只眼》《三块钱国币》等一样,是一种“二元三人”模式。“二元”不是完全意义上的两方对峙、斗争,而是在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大环境下,产生“AB”“AC”“BC”三组两两关系。就在这种“利己又不损人”的“欺诈”中,铺开了戏剧冲突的第一层面――即“软冲突”的戏剧表现手段,对立冲突的立场只体现在表面上,对立冲突的双方并非尖锐对峙而不可调和,对立冲突的统一性大于对立性
“欺诈”只在一幕之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