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论文.docx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论文一、当今部分中学生的人格教育的状况令人担忧和痛心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二十世纪初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把普通教育的宗旨定为“养成健全的人格,发展共和的精神”。而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教育更应该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和养成,这是我们教育的努力方向和终极目标。然而当前中学生在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着一些较为严重的问题。一些中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价值观正发生扭曲,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各种现象让人在瞠目结舌之余,内心涌起更多的,是一种深深的失落和悲哀。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就是要解决当前存在的这些问题,更好地去体现历史教学的真谛。《课程标准》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三维课程目标之一独立地提出来,就是要体现了历史课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人格素养养成方面的独特作用。由此可以清楚地看到人格教育在新一轮历史课改中所占的比重与份量,以及当前历史教育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与紧迫性。二、,强化学生人格教育熏陶历史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为了知道历史人物和事件,了解朝代更替,理解国家的经济、文化和制度,更应该通过历史学会做人和做人的道理,培养年轻一代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和高尚的情操。中学历史教学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课程,它本身就有许多丰富的人格教育的资源和人格教育素材,不断对学生进行人格激励和熏陶,给学生潜移默化施加影响,从而推动学生建塑和完善人格。如:“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敢于担当的林则徐;坚持“天变不足惧、人言不足桖、祖宗之法不足守”敢于改革的王安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在与学生一起讨论他们为什么会抱有这样的人生态度后,情感的教育意义就自然在其中了,让做人的良知和责任深深进驻学生的心灵。,推进学生人格教育体验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太陈旧,满堂灌,毫无生动有趣可言,学生仅有的一点好奇和兴趣被渐渐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荡然无存,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真正的自主、合作、探究的高效课堂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新情境、新材料打破传统说法,还原历史。譬如讲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的时候,可让学生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代表顾维钧在巴黎和会上指出,山东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利应直接归还中国;代表团另提交了取消二十一条、直接收回山东权利的书面照会。———据王芸生《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材料二:……当时国内公众团体以及某些省份的省长们甚为焦急,纷纷致电代表团,坚请拒签。———摘自《顾维钧回忆录》。材料三:因感觉大会对山东问题解决办法之不公道,中国代表团曾于1919年5月4日对最高会议提出正式抗议,……中国非牺牲其正义公道爱国之义务,不能签字。———摘自1919年《中国代表团宣言》。根据以上材料,评述中国代表团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努力。答题应成文,无需罗列材料。这道高考题就打破了我们传统的说法,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代表团卖国求荣,卑躬屈膝。我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辩论,然后得出了巴黎和会中国外交代表团在会上据理力争,针锋相对,来争取国家利益。那巴黎和会最后中国外交最终又失败了呢?让学生继续讨论,最后得出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结论。让学生接受一次心灵的震撼。国家的强大是我们每个人的应尽责任。这样的人
历史教学过程中学生人格教育的必要性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