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操作原则,切实落实手卫生和标准预防。。进入病人口腔内的所有诊疗器械,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者灭菌”的要求。凡接触病人伤口、血液、破损粘膜或者进入人体无菌组织的各类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病人完整粘膜、皮肤的口腔诊疗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消毒。消毒灭菌物品标识齐全,按要求专柜专区有序存放。“口腔诊疗器械清洗消毒SOP”进行预处理、回收清洗、灭菌流程进行。、光固化、洁牙机手柄、椅位拉手等使用一次性套子。干罐持物钳4小时更换一次,治疗台面治疗巾每日更换,预污染随时更换。、消毒,遇污染应及时清洁、消毒。、低速手机部件:每次使用后要继续运转20~30s,以排出内腔水和气,同时也能将进入轴承、气路的污染物自然排除,然后由供应室统一收集处置。:全部消毒、灭菌浸泡液均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定期更换,每天监测消毒液浓度,每个容器均要贴上消毒液名称、浓度、有效使用时间,并设立登记本,对每次更换时间、每天监测所得消毒液的浓度、每次浸泡物品的起始时间均要进行登记。8、修复科、正畸使用的印模托盘每次使用后清洁处理,500mg/L含氯消毒剂浸泡30—60分钟消毒后清水清洗、干燥。金属托盘实行高压蒸汽灭菌。:保持室内清洁,每天进行开窗通风2次,每次20-30分钟;针对气、水枪、高速涡轮机钻使用时,对环境中空气和物品造成的污染比较严重,以及用后的器械粘有血液、唾液、分泌物等,是细菌繁殖的重要培养基的原因。要求护士要及时回收医生使用后的器械,密闭存放送供应室统一处理,室内空气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一次并登记。地面、物面每天清洁打扫、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每天操作结束后应进行终未消毒处理。:为了更好地保护医患双方,防止交叉感染,在可能接触血液、被血液污染的唾液或口腔黏膜时,医生必须戴手套。诊治每例病人前须洗手和更换新手套,医生在诊疗操作时必须戴口罩和帽子,必要时戴防护镜,在操作时被液体污染或沾湿时立即更换,防护镜则先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毛巾擦净,再用清洁剂洗涤。、日产日清等长效管理。: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对口腔科进行消毒、灭菌质量等工作进行相关项目的微生物监测,如:空气、物表、无菌物品、消毒液、工作人员手的细菌培养每半年一次,高压消毒灭菌效监测:化学监测每包每锅,生物监测每周一次,以及随时检查无菌操作的执行情况,并将监测、检查结果及时向科室进行反馈,对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评价和提出整改措施达到持续改进。标准预防防护制度工作前穿工作服、戴帽子、口罩(完全覆盖鼻部和口腔)、戴防护眼镜和乳胶手套,必要时使用面部保护罩。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操作前洗手、干手、护手、戴手套。手套疑有破损应及时更换;操作完毕脱去手套,立即洗手或手消毒。使用正确的洗手方法。操作者手部皮肤如有破损,清洁后立即用防水敷料包扎,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或防刺穿手套。操作过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原则,避免交叉感染。遵守锐器管理原则,防止锐器伤。发生锐器伤,遵循“职业暴露处理程序”:急救,报告,紧急血液测试,跟进或预防用药。定期体检,做好个人免疫接种。常规的环境清洁与消毒,避免空气污染。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处置医疗废物,特别是锐器及化学性液体,保持环境安全卫生。、口腔科、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应配备合格的非手触式水龙头、干手物品或者设施,避免二次污染。肥皂应保持清洁与干燥。盛放皂液的容器宜为一次性使用,重复使用的容器应每周清洁与消毒。皂液有浑浊或变色时及时更换,并清洁、消毒容器。禁止将皂液直接添加到未使用完的取液器中。:①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②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医务人员应根据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原则选择洗手或使用速干手消毒剂:①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②接触患者粘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③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④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之前⑤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⑥处理药物或配餐前。,然后进行卫生手消毒: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②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
口腔科门诊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精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