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创新模式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是加强与改进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是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补充。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课堂教育延伸,是课堂教育必然延伸。在实践中,他们才会真正感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才会感觉到平时知识学习、知识积累重要性,才会深刻地体会到学习、实践与理论与运用之问关系,从而推动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在实践过程中,深入到基层中,深入到群众中,才能加深对社会认识,增进对党方针、国家政策了解,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才能科学地认识与客观地看待社会发展中问题,树立正确价值观念。但是经过十几年实施,现今暑期社会实践内容似乎已经遇到了瓶颈,也渐渐流于形式,每年实践内容也不外乎这么几种,例如支教、社会调查之类,似乎已经无法取得预期效果。学生对待实践也变成了一种无所谓态度,仿佛这个只是一个在暑期必须完成任务,从前期策划开始就没有了激情,没有了想法。面对实践,不同团队,不同人,也会有不一样收获与感悟。笔者曾经也对参加过暑期社会实践同学进行过访谈,有部分人认为“实践让我们收获主要是经验,队长积累了团队领导经验,队员增加了与社会接触经验,但有些团其实比较‘水’,出去玩目大于实践目,对社会实践本身不是很感兴趣”;有些人认为“没啥太大收获,锻炼了胆量,认识了几个朋友倒是真,调查问卷也是基本在一天就搞定了,失去了原先实践意义”;关于做最多支教活动,同学们感受是当时孩子们都放假了,因为我们去支教才临时被找回来,他们与我们都是抱着玩态度。他们认为大学生暑期支教并不一定能起到很好效果,有时反而会给当地孩子与老师们增添麻烦。“我们缺乏与小孩子沟通经验,想要孩子们在这么短时间里学到具体知识是不可能,教育落后不是短短一周或者半个月支教就能解决。”社会实践一般为时半个月,有只有几天,这种短期性难以保证实践深度与效果,大都只停留于表面。而以发放问卷、上门访谈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姑且不论问卷设计是否合理,访谈把握是否适宜,只因前期准备不够,没有经过充分调研与论证,最终实践结果也不尽如人意。鉴于以上种种原因,笔者与小分队成员决定对于暑期社会实践进行改革创新,从内容形式方法直到成果。一、确定主题小分队以建团90周年、党十八大即将召开为契机,深入推进创先争优活动,通过一系列革命教育基地及遗址走访,让学生在生动、多样活动形式中学到一些在书本上感悟不到道理,弘扬现代主旋律。带领学生走进社会,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使学生通过参与革命教育活动,促进其自信、自尊培养与自我发展,配合做好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二、实践各阶段及做法规划阶段:搜集资料设计调查问卷;利用学生干部中资源与走访各地取得联系,征询意见、完善方案;完成微电影“寻找红色青春”分镜头剧本;落实交通、食宿与媒体宣传等问题,做好安全保障工作,写出安全预案。实施阶段:参观浙江省内四个具有代表性红色景点:嘉兴:南湖风景名胜区(中共一大旧址);长兴: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温州:浙南(平阳)抗日革命根据地旧址;丽水: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拍摄微电影:寻找红色青春;调研,设计调查问卷,在走访旧址、遗址过程中对当地居民学生进行调研,通过问卷了解当地各中小学革命传统教育现状。评价与反思阶段。实践过程中坚持每晚召开例会,队员交流反思一天实践体会,并每人书写实践日志。完成微电影拍摄;通过走访及
浅谈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的创新模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