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的勇气》读书笔记合上《行动的勇气》这本书的那一刻,我感到既庆幸而又遗憾。庆幸的是我终于读完了这本56万余字的大作,没有因其前半部分的冗长啰嗦半途而废;遗憾的是,我没有在今年3月初拿起这本书的时候一鼓作气而读完,故而对全球央行在随后新一轮金融危机中的表现认识得过于肤浅,错过了上半年里最大的一次投资机会。这本书的作者,本-伯南克,曾于2006-2014年间担任美联储主席,亲历了2008年金融危机从萌芽到爆发、再到缓和、复苏的全过程,其间经历了2任总统、3任财政部长,可以说全世界没有人比他更有资格来叙述这一段历史。此外,伯南克本身的学术素养也极高,担任公职前曾任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系主任,是对美国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研究最深的学者之一。在这个领域的研究对他日后成功领导美国克服金融危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能在2006年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提名这样一位研究大萧条的专家担任美联储主席,时任总统小布什这双识人的慧眼也着实不简单。这本书共分为三个部分:《序曲》、《危机》、《危机余波》。《序曲》的前半部分更像是自传,着重讲了伯南克本人的成长、教育及学术研究的一些经历,整体比较冗长而无趣;后半部分则讲了他初入美联储之后,对于美联储货币政策框架的一些思考和辩护。《危机》是本书的主体,详尽介绍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全过程,从贝尔斯登的悲剧到两房的沦陷,从雷曼兄弟的崩溃到救助AIG引发的巨大争议,美联储不仅要面对经济和市场本身巨大的不确定性,还要面对民众不解的愤怒、政客恶意的指责,可以说是如履薄冰。伯南克深知自己处境之尴尬,他写道:“如果我们采取了行动,没有谁会感谢我们,但如果我们没有采取行动,又有谁会感谢我们呢?美联储是一个具有政治独立性的中央银行,为了国家的长远利益而做出政治上不受欢迎的决策,是它存在的一个理由。它成立的目标恰恰就是如此:做他人不能或不愿做,却又必须要做的事。”《危机余波》重点着眼于危机后经济一波三折的恢复,以及对金融监管体系的反思和重塑;此外,这一部分还重点分析了欧债危机的始末。下面,我就每一个部分挑出一个让我印象最深刻的点,谈谈自己的看法和感受。一、金融监管,而非货币政策,才是应对资产价格泡沫和其他金融风险的第一道防线。08年金融危机的诱因,简单点说就是:金融创新引发的道德风险爆发。一家银行发放住房贷款时,一定会仔细审核贷款人的资质,贷给资质不佳之人容易形成坏账;但如果它能够很轻易地通过某种金融创新的方式(主要是通过MBS和CDO打包、分层,再通过和保险公司签个CDS增信),把这笔贷款卖给第三方,那它对贷款人资质的审核就必然会越来越松,因为即便贷款人违约,这笔坏账也是第三方的,与我无关,这就是道德风险。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批资质很差的人拿到了贷款,于是推升了房地产市场的繁荣,而只要房价一直涨,这批人即便是还不了钱,银行收回其抵押的房子也不会亏钱,这又进一步加剧了道德风险。于是“道德风险加剧—资产价格”上涨的正反馈循环就开始自我加强,直到泡沫的崩溃,引发危机。所以,资产价格泡沫产生的主要原因并非很多人所说的央行放水,而是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和次级贷市场的监管缺位。这也使得危机之后美国重新审视其原来“碎片化”的监管体系,并推出了以“宏观审慎”(是不是很眼熟?)为原则的金融监管体系改革,以及著名的《多德-弗兰克法案》。二、消除挤兑,而非合乎道德或者政治正确,
《行动的勇气》读书笔记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