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贺为才明清两朝,徽商曾执屮国商界牛耳数百年,徽商故里一一徽州也长期弥漫着金银气。然而,至清末民初,随着徽商的衰落,徽州的繁华便烟消云散。累金巨力-的徽商何以没有成为屮国近代的民族资木家,堆金砌银的徽州何故未能发展成为中国东南部的工商业基地?笔者认为,其症结就在于两者间没有结成良性的互动发展关系:一、徽州的过量人口孵化出徽商,又拖累了徽商古徽州处“吴头楚尾”,屈边缘地带,山高林密,地形多变,开发较晩,原系古代少数民族“山越”的栖居地,汉以前人烟并不多。然而,晋末、唐末及宋屮国历史上的三次移民潮,给皖南徽州地区输入了大量人口和北方发达的农耕文化。唐以后,屮原汉人始反客为主,统治了徽州地区。南迁的北人,备家族又竞相繁衍人丁,徽州人口急剧膨胀,人口增长与社会财富增长岀现尖锐矛压。人口急剧增长,田地拓展共难,人均耕地骤减,导致古徽州粮食紧缺。种田人靠买粮活命,徽州人的生存处境确实堪忧,当然这其屮也蕴藏着商机,徽商离家“奔走四方,靡有定处者,乃因生计所迫”(吴口法《徽商便览•缘起》)“前世不修,生在徽州,计匸三岁,往外一丢”,大批的劳动力就这样被逼上经商道路,有些成功致富了,有些却从此流落他乡。徽商是徽州人口重压下的产物,可谓“置Z死地而后生”。但徽州过多的人口始终是当地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徽商历尽T辛万苦获得的商业利润,由于要供养徽州大量的人口,需要持续购买粮食,扩建房舍,用于备种I」常消费,“夫商贾重困,民用I」繁,而耗蠹I」以甚”(《休宁具志•舆地志》),少有积累。在封建时代,以多子多孙为福,家族兴旺有赖于“人丁”,而大量人丁又需耗费大最“财禄”,成为难以消解的矛盾,人口压力最终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拖累。二、徽州的乡土资源养肥了徽商,却没有带动当地产业徽人“勤于山伐”,徽商是靠开发本地的山林资源起家的,然示才拓展到其它领域。这是古代商人成长的一般规律。与前述相联系,徽商最早的经营品种,是木地的山货和外地的粮食。徽商充分利用当时的生产条件,全方位开发木土的资源,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利。徽州杉木、楠木亭誉全国,是优质的建筑材料,黄山松不仅可用于建筑,还可用来制墨,其它树种可产生漆、桐油、造纸等,始终是外运量最大的商品。又如茶叶,徽州高山、云雾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赋予徽州茶叶最佳品质,祁红、屯绿、毛峰皆是知名品牌。此外,祁门的瓷土烧出了上等瓷器,山珍野味被烹成了徽菜,夥县青石化作优质建材……土产商品相当齐全,给徽商和徽州带来了滚滚财源。自然资源的开发总是有限度的,在积累了一定的资木麻,一些徽商便将经营目标转向不依赖木土资源、“两头在外”的盐业和典当业,也获得了巨额利润。然而,徽商们在故里的投资重点是兴土木营居室、建祠修庙,极少在木土发展产业,只建有一些小手工业作坊,如徽墨厂等,对徽州本土而言,经商不过是为了以商养农、以外养内,古徽州经济始终没有突破农耕模式(尽管农业产出其少),没有真正带动徽州区域经济的发展,徽州没有自我造血功能,其畸形的繁华只是享乐型的铺张消费。再者,从乡土资源开发的商品,多由传统工艺制成,供传统社会消费,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和现代市场,面临着转世或被淘汰的命运。徽州的文房四宝和徽菜就遇到这样的尴尬。由于书写介质的变更,传统的文房四宝便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销量大减。为了传承制墨琢砚的生产丁•艺,就必须调整
区域经济发展的史鉴:徽州与徽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