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随之而去阅读答案.doc童年随之而去⑴不满十岁,我已知“寺”、“庙”、“院”、“殿”、“观”、“宫”、“庵”的分别。⑵我随着我母亲和一大串姑妈舅妈姨妈上摩安山去做佛事。将近山顶的“睡狮庵”,我问道:“就是这里啊?是叫尼姑做道场啊?”母亲说:“不噢,这里的当家和尚是个大法师。”我更诧异了:“那,怎么住在庵里呢?睡狮庵!”⑶庵门也平常,一入内,气象十分恢宏,俨然一座尊荣古刹。我目不暇给,忘了“庵”字之谜。母亲是为了祭祖,才来山上做佛事,说是要七七四十九天才功德圆满。⑷最后一天,我跪在大殿里捧个木盘,静等法师念“疏头”①。屈膝在袈裟经幡从里,我却对站在右边的和尚的吟诵发生了兴趣。⑸“……唉吉江省立桐桑县清风乡二十唉四度,索度明王侍耐唉暧啊唉押,唉暧……”⑹我又暗笑了,原来那大大的黄纸折成的“疏头”上,竟写明地址呢,可是“二十四度”是什么?……因为胡思乱想,就不觉到了终局。我奔回来向母亲交差,还得意地说:“这疏头上还有地址,是寄给阎罗王收的。”⑺没想到围着母亲的那群姑妈舅妈姨妈们大事调侃:⑻“哎哟!十岁的孩子已经听得懂和尚念经了,将来不得了啊!”⑼“举人老爷的得意门生嘛!”(10) 那举人老爷,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的家庭教师。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11) 我怕作文章,老夫子出的题,常令人不知所云。于是,我只好瞎凑,凑一阵,算算字数,再凑,凑到将近两百,“轻舟己过万重山”。等到卷子发回,朱笔圈改得" ”,我又羞又恨,既而又幸灾乐祸:也好,老夫子自家出题自家做,我去其恶评誉录一遍,备着母亲查看一一果然,一日,母亲阅毕,微笑道:“也亏你胡谄得还通顺,就是欠警策。”我心中暗笑老夫子被母亲指为“胡谄”,没有警句。(12) 上船,回家啰!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和尚住在尼姑庵里?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13)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蓦地跳起:“碗!”(M)那碗却有来历。我起初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母亲说:“这是越窑,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不料还是忘了。(15)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母亲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小伙子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⑹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花这么长的时间。……那船夫终于奔近来,憨笑着伸手入怀,掏出那只碗一一我双手接过,谢了他。捧着,走过跳板。(17)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钦乃②,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我独自靠前舷而坐。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18)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 脱手,碗飞掉了!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向船后渐远渐远……我望着望不见的东西一一醒不过来了。(19)母亲出舱来,我告诉了她。“有人会捞得的,就
童年随之而去阅读答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