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语文课“一个立足点、两项基本功”我是一名语文教师,平时常听很多其他学科老师带着羡慕语气抱怨:看你们教语文多好,剖析一下课文,组织一下学生讨论,学生爱学,老师也爱教,轻轻松松,不像我们,教材内容枯燥,老师怎么折腾也不见学生有多大兴趣。这个时候,很多语文老师们总是无奈笑笑。语文课真那么好教吗?学生们真那么爱学吗?如果走进我们语文课堂,你很可能会听到这样声音“文言文真难学”、“议论文、说明文太枯燥”、“作文怎么编也编不出来”……显然,学生学习语文并不那么轻松、学好语文也已经有了障碍,他们感到语文及语文课上“有趣”东西太少,再加上老师们常年不变、固定教学模式、呆板教态、乏味教学语言,学生实在难以在语文学习中找到乐趣。但另一方面又不可否认,广大语文教师们还是在兢兢业业努力,努力剖析使同学们愿意学,学得会,学得好方法,以获得语文教学最佳收益。在这种剖析与多年实践中,老师们最大感受是:语文学科性质比较特殊,教语文、教好语文首先必须找准立足点,找到“立足点”就等于找到了破解各种问题金钥匙。那么,这个立足点是什么呢? 可以肯定地说,语文教学立足点就是要遵循“教无定法、教无定则”原则。教学如此,语文教学更是应该立足于此,如果只想简单套用某种模式,不具体考虑现实条件、现实要求,最后只能落个费力不讨好结局。记得前些年开始兴起制作课件,无论是谁无论什么课都一律学习、使用课件,甚至有些学校把这一项作为给老师们评课硬性条件,美其名曰“使用了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这样环境影响下,大家(包括广大语文老师)都一窝蜂在课堂上使用起课件来,有些老师更是尽心尽力到每节课必用课件,结果语文课上并不像想象那么好。这几年,可能是发现了其中某些弊端,使用课件呼声不再那么高涨了,但是,语文老师们又仿佛一下子失去了方向,有些老师甚至又回到了以前那种“一言堂”、“满堂灌”填鸭式教学模式中去了,很多学校教学管理者也似乎迷惘了,一面振臂高呼“深化教育改革”,一面又对本校语文教学现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在以后很长时间里,我们不能保证语文教学中还会有什么新状况,大家是不是还要走一些弯路,但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扎扎实实地把握住这一点:语文课堂决不能套用某种模式,不能走终南捷径。所教学生不同,所教内容不同,教学方法都应该随之调整,有松有紧,有张有弛、有讲有学、有议有评,形式上不受“框框”约束,使学生感到时时有新意。有老师可能有意见了,如此一来,岂不是在无形中又增加了语文老师们负担。其实不然,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他各方面修养足够,完全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而我觉得在语文教师文化修养、能力修养、思想修养等方面中尤其有两点(即两项基本功)需要注意,: 一是教师语言功底,前苏联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效率。我们深信,高度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重要条件”。语文老师教语言,直接跟语言打交道,能更深刻体会到这句话内涵,很多时候,我们不应只看到课堂上师生如何“活动”,更应该看到师生如何“心动”。一个课堂,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固然热闹,但学生在热闹之后无所得那就是课堂失败,成功课堂要看老师如何运用语言带着学生心动、意动。曾经听过我国有名教育专家魏书生先生课,很深印象是魏先生上课并不哗众取宠,也不十分“热闹”,很平实,但我们却常常能随着魏先生讲课走进他给我们开辟天地里。这不能不说是语言魅力
浅谈语文课的“一个立足点、两项基本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