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明代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doc浅谈明代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095-3089(2015)18-0088-02道德教育是社会道德活动的基本形式。当前,我国正在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而努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对国民的道德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道德索质。而现实的道德建设,离不开对历史上道德教育传统的批判和继承。中国传统徳治精神的一个积极内涵就是对道徳教育的重视,对培育和提高民众的基本道德素质的重视。因此,今天进行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优秀的传统文化承接起来。但如何去挖掘真正有价值的有关道德教育的优秀传统文化呢?这确实是一个难题。最近有幸拜读了王晓昕、李友学的《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一书后后,偶然发现王守仁的道徳教育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影响深远,对我们当前的道徳建设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一、强调道德行为的能动性,重视道德意识的教育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论,极大地强调了道德行为的能动性。“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功夫,本不可离”,这实际上是把一切道徳归结为个体的自觉行为。而且,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原则,强调了一个主体的道德活动从意念、动机的方萌未萌之际到付诸实践的过程乃至完成,是一个整体统一的过程。而“知行合一”论的重点在于强调“行”,知不离行,强调道德“践履”、“笃行”。人们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2]也就是说,外界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才能被他们所理解、选择和吸取,成为人们自己的观点、需要和追求。这样通过“行”才能转化为人们个人的品徳。因此,在徳育实践中,人是能动地吸取教育影响的。所以,我们今天对大众进行道徳教育,应该借鉴王守仁的这一思想,必须强调道德实践,不仅让人们懂得道理,还要强调让人们切实去做,因为“知行并进”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冃标。王守仁在“知行合一”论中还强调了道德意识的重要性。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不能分离的,“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在他看来,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他通过被贬谪到贵州龙场驿的生活经历体会到道徳理性和道德意志的力量,认为依靠道德的自觉,可以产生不可估量的力量,从而帮助人克服私欲杂念,形成正确的道德行为。新时期的道德教育,就是要在人们的内心树立起崇高的道德意识,要在人们的内心积聚道德的力量,用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徳去照亮人们前进的道路。二、尊重学生个性,量力施教土守仁主张道德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学生当作教育的主体。他认为,“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总是爱好嬉游,而厌恶拘束,就像草木开始萌芽,顺应它就发展,摧残它就衰萎。[3]这就要求掌握住儿童好动好学的特征,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因为他认为学生是有独特心灵的生命个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爱好、性格和特长,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教育应该从每个个体出发,教学方法要因人而异,因度而进。在教学上王守仁主张“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以达到“口然日长月化”。王守仁还主张老师给学生讲学时,“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力争少而精,使学生在学习上留有余地,“量其资禀能二百字,只可授以一百字”,使学生“精神力量有余,则无厌苦Z患,而有自得
浅谈明代王守仁道德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