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由胫腓骨下端与距骨组成。其骨折、脱位是骨科常见的损伤,多由间接暴力引起踝部扭伤后发生。根据暴力方向、大小及受伤时足的位置的不同可引起各种不同类型的骨折。目前临床常用分类方法是Lange-Hansen分类法、Davis-Weber分类法和AO分类法。Lange-Hansen分类法于1950年提出,根据足在受伤时的位置和暴力的方向将骨折分为旋后/内收型、旋后/外旋型、旋前/外展型和旋前/外旋型四类,每一类又根据骨折程度及是否伴有韧带软组织损伤而分为不同的亚类。该分类对于踝关节不稳定骨折的闭合复位有指导意义。Davis-Weber分类法根据外踝骨折的位置,把踝关节骨折分为A、B、C三型,该分类以下胫腓联合为界将骨折分为下胫腓联合水平以下的损伤(A型)、经下胫腓联合的腓骨骨折(B型)以及下胫腓联合以上损伤(C型),较简单,使用方便,但却不能说明整个踝关节各种复杂改变。国际创伤学会(AO)进一步细化了Davis-Weber分类法,提出了AO分类法。摘要:目的观察对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8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围手术期采取加强心理护理、注重疼痛护理、限制踝关节活动、合理冷敷、完善术前检查、术后观察术区伤口情况、饮食指导、功能锻炼。观察其护理效果。结果经采取上述精心护理,184例患者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6~24个月,效果满意。结论踝关节骨折术前、术后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促进伤口愈合及踝关节功能恢复。关键词:踝关节骨折;护理;围手术期踝关节骨折是指胫腓骨远端内外踝骨折,是人体最常见的关节内骨折之一[1],由于踝关节承受全身重量,需要有良好的稳定性和灵活性,如得不到正确及时的治疗与护理,会严重影响踝关节功能。而踝关节功能的良好恢复,不仅取决于关节面的解剖复位,也取决于手术后的科学护理。针对18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进行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并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具体报告如下。一、资料与方法 ~2015年5月本院收治的184例踝关节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男162例,女22例,年龄16~66岁。致伤原因:运动伤98例,高处坠落伤52例,机械伤34伤。左侧65例,右侧98例,双侧21例。 [2],责任护士通过与患者及家属交谈,了解并满足其心理需求,为患者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就医环境。告知患者麻醉及手术方式,介绍同病房成功病例,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治疗护理。 ,给予患肢制动,防止再度损伤。患者主诉疼痛时要给予重视,加强观察,按医嘱应用止痛药物,及时评估用药后的效果。指导患者可通过听轻音乐、看报、聊天等方式分散注意力,减轻疼痛。 ,石膏固定或支具固定。支具内垫内衬,防止局部受压。协助患者2h翻身,变换体位,以免局部长期受压,发生压疮。 ,有利于静脉回流,能够缓解水肿。早期对患者患部进行冰敷,4次/d,15~20min/次,使局部组织血管收缩,减少局部微小血管出血,减轻局部炎症反应,减少组织液渗出,以达到减轻早期肿胀的目的[3]。冰敷时注意观察局部皮肤颜色、温度,足背动脉搏动和患肢感觉等情况。加压包扎能促使渗出物、瘀血挤散到周围正常组织中,扩大了接触面积,有利于吸收,减少关节粘连及软骨变性等一系列病理变化[4]。患肢肿胀,如出现大的水泡可用碘伏消毒后,在水泡最低位用一次性针注射器抽吸;小的水泡可用酒精敷在患部,待踝部肿胀明显消退后再行手术治疗,否则伤口易发生感染,致皮肤坏死;还需观察、记录肿胀消退的情况。 ,进行各项术前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如有阳性结果及特殊情况及时通知医生,必要时进行复查。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排便的技巧,有效避免术后因排便姿势不适而发生的便秘、尿潴留等。术晨术区进行备皮(备皮范围:术区切口上下20~25cm)充分清洁手术皮肤和毛发,保证皮肤完好。术前晚保证患者睡眠充分,必要时遵医嘱给予镇静药。 ,术后去枕平卧,禁食、禁饮6h,忌食辛辣刺激食物,禁止主被动吸烟,保持病室安静,空气新鲜,减少陪护。 ,保暖,忌用热水袋,防止烫伤。密切观察患肢远端运动、感觉及足趾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充盈时间及足背动脉搏动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患者踝部肿胀减轻后,观察石膏有无松动,保持石膏清洁干燥,防止潮湿污染。 ,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肿胀情况、术区敷料包扎是否过紧及切口有无活动性出血,如渗血多及时通知
护理本科毕业论文5000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