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上海是我国最早的现代音乐文化发源地,中国最早的专业音乐教育就从这里开始。自 20 世纪初期以来, 中国早期许多著名教育家、音乐家, 如蔡元培、李叔同、萧友梅、聂耳、冼星海、黄自、贺绿汀、丁善德等老前辈, 他们都在这里留下了开创中国音乐道路的辛勤汗水和足迹, 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们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综观中国现代音乐的历史, 中国的现代音乐发展也就是沿着这一历史的轨迹, 在不断向前发展和不断地创新。在当前世界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的重大变革的环境下, 中国的作曲家们在时代的呼唤中, 将古老的中国文化与现代的西方文化相互交融在一起, 创作出了各种新体裁、新风格、新品种的现代音乐作品, 他们同样为中国的现代音乐发展做出了贡献。然而, 中国的现代音乐由于历史的各方面复杂原因, 起步较晚, 发展也比较缓慢。因此, 在当代中国现代音乐的创作领域里,特别是交响音乐的创作还需要得到社会更加广泛的关注与重视。 20 世纪后期以来, 中国的音乐创作领域里不断地发生着深刻的变革。作曲家们在具体的创作实践当中, 从作品的题材内容到音乐的表现手段上, 从写作的艺术观念到创作技法上, 出现了全方位的“跃动”和“追寻”。无论是音乐创作中的个性和思想, 都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锐气和活力。作曲家们在创作中的想象力和音乐思维的空间方面, 不断地在迅速地拓展和创新,并伴随着世界大文化的主潮,在现代音乐创作的领域里激起跌宕的回响。本次“论坛”中的“交响音乐会”于4月7 日晚在上海大歌剧院上演, 由上海广播交响乐团现场演出交响音乐新作品 7部。从这些新作品所展示的相关内容上来看, 它们在音乐的表现形式和风格上各有不同,具有相应的思想深度和创作个性,并且在艺术的追求上富有浓郁的情趣和新意。香港作曲家曾叶发( 香港文化界联席会议主席) 创作的《一调子》, 是通过作者对中国广东音乐的表层印象和风格的体验, 借用广东音乐基本的特性素材创作而成。乐曲以单一性的主题旋律思维作为全曲的主干乐思发展脉络, 并且运用“主调多声”的特殊处理方式, 以加花变奏的特点进行各个声部之间的组合与调配。作者真正的创作个性是以后现代音乐的创作思维方式, 运用“非功能调性”的特殊思维处理方法统摄整体音乐的发展, 而传统性的广东音乐并没有任何的突显。正如作者说: “这里并不表示这首乐曲在于模仿广东音乐的调性旋律风格, 与广东音乐的传统实‘风马牛不相及’, 但听众不妨尝试比较两者的关系。”乐曲通过富有特色的配器方式构筑出交响音乐的独特音响造型,为了体现旋律的自由引申和内在的进行, 主导乐思提供了最大的动力性发展。这是作品的主要环节。和声的运用是以主题乐思的发展需要, 进行相关点缀性的特殊处理和安排。而在线条性的旋法过程中, 由对位性的复合性乐思进行组合, 使音乐的发展具有更加深刻的表现力。在整体的乐思发展中, 作者以旋律的各种变化来显示出作品的音乐个性, 但是, 所有的旋律在发展中已被各种新的乐思所掩饰。各种乐器的结合, 在音色上的点缀是相应的、有趣的表现, 使音乐本体的表现力富有更大的想象空间。这部作品是在上海首演,在本次音乐论坛中引人注目。主要原因是香港回归后, 香港地区的现代音乐和交响音乐创作的发展现状,人们还了解得不多。通过这次相关的、具有代表性的现代交响音乐作品, 使人们对香港地区的
感悟中国现代音乐的真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