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行为金融(第二章)认知偏差.doc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2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二章判断与决策中的认知偏差主要容:第一节人性的弱点第二节认知中生理能力的限制第三节认知中心理偏差的影响由于哈里·马科维茨()、威廉·夏普()、默顿·米勒()在金融经济学方面做出了出色的、开创性的工作,分享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理性人假设认为,人是理性的且具有理性预期,对未来的认知是没有任何偏差的。然而,影响认知的因素很多:本能、生理、环境和心理等因素等可能对认知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人类对事物的认知通常是有偏差的。第一节人性的弱点市场总是被高估或低估,因为人们总是贪婪或恐惧。——洛斯(WilliamHuntGross)一切科学与人性总是或多或少的有些关系,任何学科不论似乎与人性离得有多远,它们总是会通过这样或那样的途径回到人性。——戴维·休谟(DavidHume)《人性论》一、什么是人性人性就是人的本性,是人既定的——先天固有的以及后天习得的较为成型的本能和性质。二、关于人性的历史观点1、我国古人观点:——性相近,习相远(孔子)——人之初,性本善(孟子)——性本恶(荀子)荀子认为,“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同时,将仁、义、礼、智、信归结为“伪”。荀子明确把人性限定为人的自然属性:“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是人之所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jié之所同也。”;“伪”则是人的社会属性。如何使人由恶变善呢?荀子认为要通过后天的礼仪教化来“化性起伪”。2、西方的观点★陆栖两脚动物——亚历士多德★人不过是自然的仆役和翻译员——培根★人的本性在于理性——迪卡尔★人的本性在于理性、爱、意志力。只有社会的人才是人——费尔巴哈三、关于人性的现代观点(一)人类的自然属性1、人类的自然属性主要是指人的肉体部分及其本能。——先天固有的驱力——人固有的心理倾向性——固定的行为模式人的本能是从动物本能进化而来,具有刻板、定向等特征2、人的本能(自私、趋利避害、合群、防卫)(1)自私的本能: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自私可能带来的不理性情绪反应(任性、懒惰、嫉妒、贪婪、虚荣):★任性——改变自己的思维和理念是痛苦的;——是对人类理性的否定,任性+妄为;——危害他人及社会。★懒惰——对人类实践活动的否定;——使人丧失动手操作的能力和最基本独立思考的能力;★嫉妒——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羡慕、羞愧、愤怒和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一般人很少嫉妒成功人士,却容易嫉妒自己周围的人。★贪婪:通常是短期暴富心理与过度自信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虚荣:时刻只想着自己或别人对自己的看法。(2)趋利避害的本能(3)合群的本能人类天性具有不合群的合群性——康德(4)防卫的本能表现形式:生理调节、恐惧、逃避、偏爱熟悉而畏怯陌生等。恐惧和贪婪是使人在资本市场上丧失客观认知的两大主要原因。市场经常由两种力量所主宰:贪婪和恐惧。(二)人类的文化属性1、超生物性:有意识,能控制、调节自己的行动,主动改造自然。2、开放性(利他性或有限自利):★人类具有自私性的同时,也具有反自私性的开放性特质。★人类的利他性至少有三种类型:血缘型、互惠型和自由价值型。3、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思考:经济学和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经济人”或者“理性人”假定问题?经济学和传统金融学研究中“经济人”或者“理性人”假定是出于人的自然属性或本能考虑来简化人的行为动机,没有考虑人的社会属性或“仁、义、礼、智、信”等社会教化对人行为动机的影响。第二节认知中生理能力的限制一、只有部分信息受到注意(一)人类的注意具有六个特征(Moray,1969):●选择性:只能有选择地接收一部分信息;●集中性:人通常会排除一些无关的刺激;●搜寻:有意识地从一些对象中进行寻找;●激活:人的注意能应付一切可能的刺激;●定势:对特定刺激予以接受并做出反应;●警觉:注意力保持较久;(二)有关注意的理论(过滤器模型、衰减模型、中枢能量理论)1、过滤器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但人的神经中枢系统的加工能力极其有限,于是出现瓶颈,为了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节,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而其余信息可能暂存于某种记忆之中,然后迅速衰退。2、衰减模型衰减模型认为过滤器并不是只允许一个通道(追随耳)的信息通过,而是既允许追随耳,又允许非追随耳的信息通过,只是非追随耳的信号快速衰减,强度减弱了,但一些信息仍可以得到高级加工。注:——双耳分听实验:在一项实验中,彻里(Cherry,1953)给被试的两耳同时呈现两种材料,让被试大声追随从一个耳朵听到的材料,并检查被试从另一耳所获得的信息。前者称为追随耳,后者称为非追随耳。结果发现,被试从非追随耳得到的

行为金融(第二章)认知偏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w3332654
  • 文件大小73 KB
  • 时间2020-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