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阿贝格变奏曲》的分析和演奏摘要:舒曼的阿贝格钢琴变奏曲旋律优美动听,结构自由简扼,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作品。本文简单介绍了舒曼的音乐思想,阐述了该曲的音乐结构与特点,并对它的演奏作了简耍分析。关键词:舒曼;音乐思想;阿贝格;作品分析;演奏分析引言《阿贝格变奏曲》是舒曼1829年创作的第一部作品,于1830年正式发表。此曲旋律优美、结构自由,去掉了古典主义音乐结构的种种限制。选择这首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也是因为此曲是跨时代的代表作,具有独特的地位。一、舒曼的音乐思想罗伯特•亚力山大•舒曼是早期浪漫主义音乐史上杰出的作曲家、钢琴家、音乐评论家。1810年诞生于德国一个名叫维茨考的小镇上,在家庭的影响下,舒曼从小就对文学有了浓厚的兴趣,后来这种文学性就反映在他的音乐中,并发展成为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他认为音乐就是心灵的表现、感情的流露,音乐的气氛、色调暗示与联想比写作工整的奏鸣曲、回旋曲耍重耍的多。他的咅乐作品热情大胆,想象力丰富,他的音乐评论词句生动、思想独特,因此既在当时具有代表性,又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二、作品分析1830年,舒曼正式发表了他的第一部作品《阿贝格变奏曲》,从他的第一部作品开始,舒曼就突破了传统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把浪漫和大胆的想象融入到曲子中去。这首神经质般浪漫的第一号作品()是舒曼献给美塔•阿贝格伯爵夫人的一首小品。舒曼发现她的名字(Abegg)可以转换为音名,就以A、降B、E、G、G五个音谱为主题写出了一首变奏曲。这类文字游戏经常出现,成为舒曼惯用的一种作曲方法。1•主题《阿贝格》的主题为二部曲式结构,调性为F大调,节奏为3/4拍。第一乐部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力度在开始控制在mf,随着旋律声部以移位重复的方式下行二度运行,音量也逐步减小,因而从整个乐段的走向来看,音乐的情绪总体是虚无飘逸的,之下乂带着点点类似失恋的伤感。第二乐段是第一乐段的重复,整体力度控制在pp,给人一种浪漫且忧郁感觉。第二乐部也由重复乐段构成,和声上虽然出现了离调和弦,但幣体调性依然保持在F大调上,使主题的调性和谐统一。第一变奏《阿贝格》。这一变奏在调性上很统一,但是它的结构变的更加复杂,和声也增加了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舒曼神经质般的情感特征。A段开始时引用主题的前两个音符作为旋律,采用连续八度上行模进的方式进行变奏,使旋律很快就转为一种欢快的情绪。之后出现了织体复杂化的四声部,最后使用V级和弦自然过渡到Abegg的主题,轻柔的音色与开始的热情洋溢的旋律形成鲜明对比。B段的情绪依旧激荡无比,开始时采用的是连续八度下行模进的方式,与A段旋律进行的方向相反。第二变奏第二变奏的调性与节奏仍然保持不变,分为两段。第一乐段分为平行不等长的两个乐句,第二乐段左右手开始反向进行,一系列的半音进行与强弱变化的交替,产成一种内部的紧张感。第二变奏总体来说旋律听起来自由散漫,加上不和协的和弦连接,透露着一种难以捉摸的发展规律。第三变奏第三变奏依旧是保持3/4拍的节奏以及F大调的调性,二部曲式结构。从第一乐部开始,右手就一直用连续的十六分三连音贯彻始终,体现出乐曲有如孩童般活泼有趣、天真无邪的韵味。第二乐部是带反复的八小节,强弱对比十分鲜明,乐曲明亮而热情。5•第四变奏第四变奏是带尾声
舒曼《阿贝格变奏曲》的分析和演奏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