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如梦令》看课内外有效衔接的小学古诗词教学该论文来源于网络,本站转载的论文均是优质论文,供学习和研究使用,文中立场与本网站无关,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如果需要分享,请保留本段说明。【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古诗文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作为师者,我们又该如何引领学生学习古诗词呢? 【关键词】诗眼;时代背景;多元智能【中图分类号】G624【文献标识码】A 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它的语言含蓄精炼,意境深邃优美,情感丰富真挚,韵律节奏朗朗上口,人们爱读中华古诗词。作为师者,我们又该如何引领学生学溪亭日暮》教学为例,我探究了一些古诗词教学的方法。一、抓诗眼,把准诗词情感,读出诗魂诗眼,就是指在诗歌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关键的字,可以表现出诗的情感意味、精神内涵。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里的“绿”字就是诗眼。这个“绿”字是一个表示颜色的形容词,在这首诗中却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既有色彩感,让人感到春风的到来,有动态感,让人看到春风使江南水乡变得欣欣向荣,又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所以,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准确抓住“诗眼”可以帮助学生把准诗词的情感,读出诗的灵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这首词中的诗眼是“醉”字。围绕“醉”,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我手写我心,我文抒我情。能够让我们醉,是因为李清照自己在这次郊游中就“醉”了。她因什么而醉呢?请同学结合这幅郊游图,一边读一边思考。前后四人一小组的同学可以互相交流自己的想法。(一)醉酒“酒逢知己千杯少”,李清照和好朋友在一起,饮美酒,作诗词,谈理想,这是十四五岁的花季少女最天真烂漫的时光,这味蕾上的微微醉意让她们连自己回家的路也忘了,所以李清照才会“常记”。让我们也随李清照微醉在这美酒之中。(生齐读词) (二)醉景这次郊游中欣赏到了哪些美景呢? 溪亭日暮:一亭一水一抹金,我们的眼睛沉醉于这夕阳下的美景。藕花深处:“藕花深处”在朦胧的日暮下是一个清香四溢、幽静而神秘的世界。我们的鼻子和眼睛已经沉醉于花香与红花绿叶之中了。一滩鸥鹭:沉醉于“藕花深处”的少女该怎么办呢?——争渡,争渡。有人说“争渡,争渡”就是“怎渡,怎渡”。究竟是一番怎样的情形呢? 你的画面中有声有色,动静结合,让我们如见其形,如闻其声。人声,鸟声,水声,声声入耳。这就是——“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一个“惊”字不仅惊起的是一滩鸥鹭,惊起的更是李清照一颗沉醉于美景的心啊!此时的她,耳朵已沉醉,难怪长大后的她会“常记”! 常记……(引读) (三)醉情在这样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地方,能够和朋友一起“沉醉,一起“兴尽”,一起“误入”,一起“争渡”,这种可贵的友情人生难寻。所以,李清照的这次郊游不仅微醉于酒,沉醉于景,还陶醉在这深深的情感之中,她的心醉了。难怪多年以后的她还是会“常记”。(齐读) 一个“醉”字,是李清照情感的源泉,因友情与美景而微醉,因微醉而误入,因误入而惊起鸥鹭,因惊起鸥鹭才会难忘,因难忘才会“常记”,所以,引导学生抓准这首词的诗眼,就能逐步体会到词人的情感,和词人产生共鸣,走进词人的灵魂深处,与之对话。二、知作者,探究时代背景,读出人情诗
从《如梦令》看课内外有效衔接的小学古诗词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