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导学案.doc《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导学一、 文学文化常识积累(一) 《战国策》又称《国策》,体例是国别体。编者是西汉末年的刘向。全书33篇,反映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而的一些活动情况和社会而貌,着重记载了策士谋臣的策略和言论。记事写人十分生动,语言犀利流畅,尤其善于运用寓言故事说明抽彖的道理。本书既有史学价值,又有文学价值。(二) 文化常识一):(1)陛下:(2)殿下:(3)阁下:(4)麾下:(5)足下:(6)膝下:(7)卿:(8)公:(9)子:(10)'夫子:(11)'吾子:(12)'父(代):(13)-令堂:(14)'令尊::(1) 孤:(2) 寡人:(3) 鄙人:(4) 仆:(5) 不才、不佞:(6) 贱息:(7) 犬子:二) 古时音乐分 、、、、、、七音。三) 九宾:四) 既祖:五) 太子:中庶子:郎屮:。二、重点文言实词释义(根据个人情况归纳)(1)亲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深秦Z遇将军,可谓深矣(3)解可以解燕国之患(4)教乃今得闻教(5)敢人不敢与忤视(6)还壮士一去兮不复还(7)资持千金之资币物(8)图图穷匕首见(9)室拔剑,剑长,操其室诏非有诏得不上被秦王复击轲三、 通假字秦王必说见臣日以尽矣今日往而不反者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图穷而匕首见卒起不意秦王还柱而走四、 古今异义词(1)樊将军以穷困來归丹古义今义(2)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今义(3)樊於期偏袒扼腕 古义今义(4)复为慷慨羽声 古义今义(5)持千金之资币物 古义今义(6)诸郎中执兵 古义今义(7)乃其引匕首提秦王古义今义五、 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进兵北略地函封之发尽上指冠箕踞以骂曰名词作动词樊於期乃前曰/又前而为歌曰/前为谢曰/左右既前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士皆垂泪涕泣乃朝服,设九宾形容词作名词其人居远使动用法使使以闻大王意动用法太子迟之群臣怪之六、 一词多义【兵】1、 不得持尺兵2、 不及召下兵3、 秦兵旦暮渡易水【穷】1、 图穷而匕首见2、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陈】1、诸郎中持兵,皆陈殿下2、恐惧不敢自陈【私】1、 丹不忍以一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2、 乃遂私见樊矜期【还】1、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2、 秦王还柱而走【顾】1、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 吾每念,常痛于骨髄,顾计不知所出耳3、 三顾臣于草庐之屮4、 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图】1、 唯君图之2、 图穷匕首见【室】1、 拔剑,剑长,操其室2、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被】1、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2、 将军身被坚执锐【请】1、 乃请荆卿口2、 请辞决矣【次】1、 以次进2、 之次所旁丛祠中【信】1、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2、 听其言而信其行3、 言必信,行必果4、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辞】1、 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2、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引】1、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2、 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3、 操引军从华容道步走【就】1、 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2、 轲自知事不就【岂】1、 将军岂有意乎2、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见】1、 见陵之耻:2、 图穷而匕首3、 秦王必喜而善见臣【诚】1、 诚能得樊将军首2、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以】1、 以刀试人2、 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3、 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4、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5、 日以尽矣6、 皆白衣冠以送之7、 以次进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导学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