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降本增效众所周知,所有对建设项目不同阶段的有效方案和措施都是以项目参与人员对项目本身的全面、快速、准确理解为基础,而如今2D表达恰恰在这方面是一个越来越严重的障碍。因为以线条、圆弧、文字等形式存储,只能依靠人来解释,电脑无法自动识别,并且需要用多个2D视图来表达一个3D的实际物体指导施工,即冗余,又容易产生错误。BIM(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建筑信息模型)的目的当然是解决2D表达的上述问题。当然任何一种新技术和新方法,只有到了能够真正应用来改善人类本身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时候才算实现了其最大的价值,BIM也不例外。它主要是让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运营全过程回归到建筑物的本来面目——3D上来。事实上制造业在这方面远远走在建筑业的前头,其3D设计和制造技术在产业中的实际应用已经有超过30年的历史。首先我们来看一张目前典型使用的2D图纸,从图纸上我们能看出来划红圈的地方有问题吗?要确定上述图纸有没有问题,是一件十分耗时的事情,需要不同专业的设计人员花上大量的工作时间,首先需要对上述图形进行解读,然后在人脑里面把不同元素的空间关系想象出来,进行检查,最后再把检查结果转成二维图与其他人协调沟通。在项目复杂、时间有限的情形下,必然会遗留不少问题到工地上。再来看一张与上述图纸表达的建筑物同样位置的BIM模型三维视图:风管底部距地高度为2200mm红圈里面的问题一目了然,这就是BIM的一个方面应用,使得建设项目的所有参与方回归3D。建筑业的同行都对这样两个专有名词耳熟能详,一个叫“错漏碰缺”,另外一个叫“设计变更”。其中错漏碰缺是因,设计变更是果。有了错漏碰缺,就需要做设计变更,这就是所谓的因果。那么设计变更对建设项目的所有相关方和项目本身又意味着什么样的果呢?对设计师来说,意味着工作量,对承包商来说,意味着待工、窝工、返工,对发展商来说,意味着工期可能延误、造价可能提高、质量可能降低,对社会来说,意味着人力材料浪费、更多的二氧化碳排放、更大的绿色挑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当然,单个专业自己的图纸本身发生错误的比例很小,设计各专业之间的不协调、设计和施工之间的不协调以及业主要求变更是设计变更的主要原因,而且三者比例差不多。业主要求变更的原因有两种,其一是业主对图纸的理解、他看到的施工结果与他想要的东西发生偏差;其二是业主本身的需求发生变化。上述原因当中,除业主需求变化引起的变更外,其余专业之间的协调问题、设计施工之间的协调问题和业主由于理解偏差而要求的变化占设计变更的7-8成,而通过BIM应用的协调综合功能可以解决掉这些问题的绝大部分甚至全部。目前基于2D图纸大家也做管线综合的工作,花的精力不少,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工具的限制。大家知道,协调综合的工作主要分两个步骤:首先是发现问题,然后是解决问题。使用2D图纸进行协调综合的时候,经常出现以下的问题:花费上大量的工程时间去解读及发现问题,由于时间及手段的限制,往往只能发现部分表面的问题,发现问题了,谁来修改呢?建筑、结构改还是给排水、电气、暖通改?设计改还是施工改?由于在二维沟通上困难,各方争论,莫衷一是,最后往往谁弱势谁改,至于这样修改是否对项目最有利只有天知道。统计资料证明,BIM的协调综合可以使设计变更大大减少,同时如果使用有效BIM协调流程进行协调综合
BIM——降本增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