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是单个厂商、消费者个人或家庭经济活动的研究。二者是个别与整体的关系。。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经济中个体的经济行为和决策方面的问题。微观经济学分析的中心问题是个别价格的变化问题,而整体价格水平、收入变量、充分就业被认为既定,把政府假定为外生的;宏观经济学关注整体价格水平是关键变量,就业是重要研究对象,认为政府是一个重要的行为主体。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在各自的研究中又是相互关联的,互以对方为既定条件。宏观经济学以微观经济学为基础,微观经济学又要以宏观经济学为既定条件。二者的根本目标是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只不过微观经济学通过市场自动调节机制,而宏观经济学从整体上进行调节和控制,并借助政府的政策。、结构、机制和绩效以及政府怎样运用经济政策来提高经济绩效。、新古典的宏观经济学涉及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的古典经济学时代和更早的重商主义时代的宏观经济学。:15-18世纪,是资本主义社会正式产生初期,资本主义近代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的一种经济理论。17世纪初期,法国早期重商主义者孟克列钦《献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1615年)。重商主义的观点。—19世纪70年代,是欧洲经济学的古典经济学时代。此后,直到20世纪30年代是新古典经济学的时代。古典经济学研究重点,是在市场自由竞争条件下经济活动的规律和增进国民财富的途径。以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穆勒从宏观经济学角度论述了一国经济如何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增进国民财富和福利问题,也研究了经济增长中的变动趋势问题。重农学派魁奈的“经济表”分析和研究了宏观经济部门之间的联系、平衡问题和社会再生产问题。休谟对一以及贸易差额间联系,被称为“国际收支的货币分析方法”。李嘉图、马尔萨斯、萨伊、西斯蒙第关于经济均衡与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争论等。从经济政策倾向上看,古典经济学家绝大多数主张实行自由放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只有马尔萨斯观点对于凯恩斯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19世纪70年代后的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基本沿袭了古典经济学家侧重研究微观经济问题的倾向。其中,德国历史学派更多从本国的民族立场提倡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较多干预,从宏观角度强调经济发展问题。美国制度学派从更加广阔角度提出宏观经济问题。20世纪30年代后,欧文费雪、庇古分别从货币问题和福利政策问题介入宏观经济理论和政策的研究,提出了“交易方程式”和“剑桥方程式”。瑞典的威克塞尔提出了关于宏观经济波动和协调的理论,和新颖的财政理论。,其标志就是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出版。)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背景2)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的理论条件理论条件主要是两方面的准备:一方面,是19世纪以来的关于经济危机和周期性波动的理论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准备;另一方面,20世纪以来经济统计学和经济计量学的发展为宏观经济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工具。米切尔和西蒙库兹涅兹为首的“全国经济研究局”对经济周期的研究;欧文费雪、庇古及威克塞尔。统计学方面:;弗瑞希、丁伯根的计量方法。《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是现代宏观经济学正式产生的标志,凯恩斯革命。在该书中提出一个完整的宏观经济学理论框架:以解决就业问题为主要目标,说明有效需求对社会总产出和总就业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有效需求不足怎样导致经济失调和失业增加,最后得出资本主义市场调节机制无法有效解决大规模失业问题的结论。只有借助国家对经济生活的总揽和干预,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三个心理定律: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流动性偏好。
宏观经济学第1章宏观经济学概述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