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缺口的馒头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齐梅
逊克县民族小学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字词清单
课堂练习
课文回顾
资料
一起学课文
写作特点
一个有缺口的馒头
作业
我会认
硝烟有气无力馒头
挪动危在旦夕枪栓
嚎叫长驱直入颤栗感触弹尽粮绝战栗
抽搐手无寸铁嫌弃
〔惠通桥〕惠通桥始建于明朝末年,初为铁链索桥。它位于滇缅公路(中国段)600千米处,是连接怒江两岸的唯一通道。1936年,新加坡华侨梁金山先生慷慨捐资,将旧桥改建为新式柔型钢索大吊桥。吊桥全长205米,跨距190米,由17根巨型德国钢缆飞架而成,最大负重7吨。至1977年新建钢筋水泥大桥落成通车,吊桥退役。
〔惠通桥阻击战〕1942年5月,日本侵略军攻陷我国云南的畹町,然后直逼滇缅公路的咽喉———怒江上的惠通桥,企图打开通向昆明,威胁重庆的通道。这时国民党的36师奉命日夜兼程乘汽车赶赴怒江前线。
日寇56师团先头部队到达怒江西岸惠通桥头时,轰隆一声,惠通桥被中国工兵炸毁了。于是日军一边组织强渡,一边组织占领怒江西岸,向对岸进攻。这时,中国军队赶到东岸,同日寇展开了殊死的战斗。课文中所写的事情,就是发生在此时。
资料
本文讲述的是发生在滇西战场的一个小故事。一名国民党军队的少校押送弹药和食品上前线,途中遭遇饥民哄抢,少校晓之以利害,饥民又送回食品。文章歌颂了全国军民同仇敌忾、团结抗战的战斗精神,赞扬了中华民族以大局为重的美德。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
。
一般写抗战故事,大都写在战场上敌我双方激战场面。本文作者独辟蹊径,不写战场,也不写敌后斗争,却选择一件发生在战场外的关于馒头的故事。事件是微小的,是平凡人中发生的平凡的事,并不惊天动地、轰轰烈烈。但小事中蕴涵着大道理,感人至深。本文视角独特、有新意。
。
如,写面对饥民抢吃馒头时少校的表情与动作,让人体会到少校的“怒”与“不忍”之情;写无比饥饿的女孩抢吃馒头的样子,让人体会到女孩的可怜;写少校面对饥民的动作和语言,让人体会到少校的侠骨柔肠;写女孩对少校说的话与交回馒头的行动,让人体会到女孩在个人饥饿与民族大义间权衡后的抉择。
讨论
?
,在那硝烟弥漫的抗战岁月里,可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但是课文中的小女孩和其他饥饿的人们却把手中的馒头送回了军车,这是怎样的一种选择呢?
,心里会想些什么?你们此时心情如何?
。
课文回顾
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写战场形势,中日两国军队在惠通桥两岸摆开决战架势。
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写少校受命押送食品和弹药的车队运往前线。
第三部分(第7~18自然段),写途中发生饥民哄抢车上馒头的事件。第7自然段写饥民抢吃馒头,这是事件的发生;第8~10自然段写大胡子少校与押车的官兵欲弹压饥民时,发现一个饿得只剩一口气的女孩,心灵震动,给饥民下跪,请求饥民停止哄抢,这是事件的发展;第11~18自然段写饥民深明大义,主动放回馒头并帮助车队前进。这是事件的高潮。
第四部分(第19~22自然段),写一周后,少校再回到事件发生地时,小女孩已饿死。这是事件的结局。
第五部分(第23自然段),写34年后,希望这个有缺口的馒头对今天孩子的心灵仍会有震撼作用。
课堂练习
?请选择一个词语造句。
临终手无寸铁怯生生骇人
颤栗稚气
例句:
……手无寸铁……面对凶残的敌人,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只能含泪离开家乡。
课堂练习
。
(1)( )全体官兵已有四天没进过一口食物,( )士兵们连枪都端不起来了。
(2)( )你不赶快出发,( )赶不上演出了。
切抢
qiē
qiè
切断
一切
qiǎng
qiāng
呼天抢地
抢夺
因为
所以
如果
就
一个有缺口的馒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