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鼓词温州鼓词杭州市启正中学庄荣生编撰【概述】温州鼓词是温州四大地方曲艺( 温州鼓词、温州乱弹、温州昆曲、温州道情) 之一。温州鼓词流传于温州地区, 流传于接受温州方言的人群之中, 是温州民间喜闻乐见的说唱文艺。因解放前, 鼓词系盲人操作之业, 主要是盲人为了谋生而演唱鼓词, 游走于温州民间, 所以又称" 瞽词"。解放后, 即使鼓词艺人虽非盲人, 但也必须戴着墨晶眼镜闭上眼睛装成盲人演唱,否则视为违背行规和职业道德。因此,有温州人的地方就有温州鼓词声, 温州鼓词的流传区域, 过去以温州市区鹿城、瓯海、龙湾为中心,南起苍南、平阳、瑞安,西起泰顺、文成,北至永嘉、乐清(乃至温岭) ,东到洞头海岛,凡是逢年过节, 婚丧喜事,祭祀神佛,犯规处罚等时,都是鼓词的表现地方。现在, 温州鼓词的声音随着温州人的足迹, 被带到全国各地和海外, 成为温州人怀乡恋土的特有情结和休闲娱乐的特有方式。据已故名艺人季松年、管华山说:温州鼓词, " 始于明代,由横阳里巷之曲与词曲合并而成。横阳, 即今平阳; 里巷之曲, 指的是民间小调。当时在野的文人与聪明的盲艺人, 承受了古乐的衣钵, 并吸收了当地的民间小调, 创造了说唱形式。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 在器乐和音乐上也日臻完善。温州鼓词按演唱方式, 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叫" 平词", 凡逢红白喜事,或款待客人,或因争端认错罚词还有一种叫" 大词" ,也称"娘娘词"。解放前都在供奉女神的庙宇中演唱。唱大词时, 用一鼓一拍, 擂大鼓, 敲大锣, 曲调高亢、粗犷, 比较原始。其主要词目为《陈十四娘娘》,唱陈十四学法灭妖的故事,可以连唱几昼夜。温州鼓词有唱有说, 以唱为主。它的唱腔、曲调, 带有浓郁的南国民歌风味,鼓词的基本曲调有慢板、流水、紧板等几十个板式。由于温州鼓词是用温州方言演唱(以瑞安语言为标准) ,因此各地语音不同, 唱腔也各有特色, 其唱法有南、北派之分。南派曲调比较细腻、柔和;北派曲调比较粗犷、古朴。温州鼓词长于抒情, 善于叙事, 曲句俚质, 通俗易懂, 并夹有丰富的群众词汇和民间谚语,曲本形式有" 折书儿"、" 小说"、" 部书" 等三种。其句法结构, 基本上是七字句, 有时也运用五字句及叠板等形式。其文体一般由韵文、道白相间而成。唱韵很讲究押韵自然,音节和谐,保持了民间说唱音乐的特色。温州鼓词演唱用的主要乐器, 有扁鼓、三粒板、牛筋琴、小抱月等。因此在表演上的最大特色, 是在单档表演时一个人可以敲奏四至六件乐器。同时一个人要兼扮各种角色(现有时采用男女对唱) ,并且要求吐字清楚和细致刻画人物。情节要交代详细, 人物个性、神态要掌握准确, 一个人能塑造多种不同性格的人物, 而且会模仿各种声音,以渲染气氛。温州鼓词在题材上, 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和历史小说, 其中以表现家庭的悲欢离合和爱情故事居多。有大小传统曲目四百多本,如《陈十四》、《说岳》、《粉妆楼》《双面貌》等。【相关链接】一、温州鼓词流传及及相关人物和曲目清乾、嘉年间, 有白门松、阿光儿名闻遐迩。白门松不只是赵钧对他作过评价, 又项嵩《午堤集》:" 瞽者白门松, 工唱词, 远近争致之。名且出于其乡土族以上......" 可见白门松声誉之高。阿光儿, 以诙谐闻名,演唱时能随机应变,出口敏捷,风趣横生。同、光年间,有上坞发、毛行发、东山德等名扬曲坛。张纲(1862-19
温州鼓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