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忙与迷茫|繁忙的反义词近期的一个统计数字让人触目惊心:2011年,欧美的人均年工作时间是1600小时,而中国是2200小时。中国人口为13亿,美国为3亿,通过简单的计算可知中国的总工作时间是美国的6倍。而中国的GDP是4万亿美元,美国是10万亿美元,。算下来,美国的工作效率是我国的15倍!这还未考虑我国GDP中为人所诟病的重复计算问题。难道以移民为主,多种族混杂的美国人比我们中国人15倍吗?显然不是。美国人15倍于我国的工作效率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这不禁让人发出这样的疑问:我们究竟在忙什么?本人从事质量管理工作多年,目睹所在的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20%。然而另一方面,却又十分痛心地看到,这种增长依托的是人员、空间和工作时间的增长。或者说,我们的单位养活了更多的人,但我们的利润率并未提升。相反,随着任务量的增长,既定不变的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现在的生产规模,反而导致利润率的下滑。二十年前,我们一年研制几个产品,可以从容地做工间操。现在,我们一年研制几千个产品,加班成了家常便饭。而我们的管理模式并没有本质改变,只是通过“码人”、“处罚”、“领导过问”和“加班”来保证节点。同时,各种认证逐年增多:9000体系、5000体系、职业健康与安全体系、环境体系、保密认证、装备生产许可证、科研生产许可证等,除以上的第三方认证外,还有集团公司发起的安全标准化、6S管理、正向确认,或院里发起的可靠性数据包、质量成熟度模型、一次成功等各种体系、认证或强制推行的管理方法。这些认证多为舶来品,其初衷本是好的,除了领导政绩外,到底也是国外先进的东西。但在本土化时却不同程度地走了样,特别是打分的体系,平级单位之间即便差了一分,也让领导觉得有失颜面。于是各种形式化、两张皮和攻关活动大行其道,管理成本增加,职工苦不堪言。任何管理方法,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更没有哪种管理方法能保万年江山。创立了六西格玛管理方法的摩托罗拉尚且被网络新贵谷歌公司以130亿美元收入囊中,更何况我们常常只是做到形似,难以学到那个“神”。我们很忙,我们什么都做,有的是上级任务,不得不做,有些是为了完成产值,赔本赚吆喝。可是我们看到,谷歌先是把搜索做到了第一,再做其他。我们看到,FACEBOOK是先把社交网络做到第一,再做其他。我们也看到,微软靠视窗操作系统腾飞,苹果靠iPhone再创辉煌。而我们,拿不出一个拳头产品,却仍然在低水平上可怕地自我重复着,如同一个越来越臃肿的胖子,总有走不动的一天。与此同时,美国在不断地创新,始终引领着世界的发展,而德国以其一如既往的严谨认真保持着制造业的世界级口碑,一衣带水的日本也在上个世纪70年代完成了“日本制造”在全世界的华丽转身。经过观察与思考,我认为我们的差距不是一时一事的,而是系统性的。第一是体制。寻本溯源,不能不说到体制。当前国有军工企业仍然按事业单位管理,一把手有任职年限规定,且多为本土提拔,而产值,是考核干部的一个主要指标。同时,每年的各项责任令指标也如泰山压顶,疲于应付。这决定了企业片面追求短期效益的性格,而这一性格成为一切决策的基础。时间已经证明,这种弊病遗毒深远,小到一个企业渐渐失去生命,大到国家民族走上歧途。近期,国家出台了事业单位改革意见,或许是一个好的开端吧。第二是文化。美国的文化是自由,德国的文化是严谨,日本的文化是服从,我们的
繁忙与迷茫-繁忙的反义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