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集釋(清)郭庆藩原文本來源於“中華文化網”,國學導航()背樹諼草據中研院資訊所文獻處理實驗室陳建安製作的《〈莊子集釋〉舊版造字轉碼說明》及中華書局《新編諸子集成-莊子集釋》補上缺字前言並序前言莊子集釋序王先謙莊子序郭象經典釋文序錄(莊子)陸德明莊子序成玄英莊子集釋卷一上內篇逍遙遊第一卷一下內篇齊物論第二卷二上內篇養生主第三卷二中內篇人間世第四卷二下內篇德充符第五卷三上內篇大宗師第六卷三下內篇應帝王第七卷四上外篇駢拇第八卷四中外篇馬蹄第九外篇胠篋第十卷四下外篇在宥第十一卷五上外篇天地第十二卷五中外篇天道第十三卷五下外篇天運第十四卷六上外篇刻意第十五外篇繕性第十六卷六下外篇秋水第十七外篇至樂第十八卷七上外篇達生第十九外篇山木第二十卷七下外篇田子方第二十一外篇知北遊第二十二卷八上雜篇庚桑楚第二十三卷八中雜篇徐無鬼第二十四卷八下雜篇則陽第二十五卷九上雜篇外物第二十六雜篇寓言第二十七卷九下雜篇讓王第二十八雜篇盜跖第二十九卷十上雜篇說劍第三十雜篇漁父第三十一雜篇列禦寇第三十二卷十下雜篇天下第三十三點校後記前言莊子的年代和孟子約略相當。孟子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遊梁的時候,已經在位五十年的梁王尊稱之為「叟」。梁王的相惠施是莊子的朋友,在莊子妻死時惠施往弔,見莊子正箕踞鼓盆而歌;惠施非難他,說「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可見莊子是有妻子的人,而他的妻死時是已經「老」了。古人七十曰老,那麼莊子的年齡可見也並不年輕了。惠施先莊子死,年齡大約也不相上下。要說莊惠略後於孟子,或者頂多也不過年輕得十歲左右吧。莊子是宋人,曾為漆園吏,應該是一個很小的官。他雖然是道家的中心人物,而且是使道家真正成為了一個家派與儒墨鼎足而三的一個人,他的師承淵源卻不甚明白。他不曾到過齊國,沒有參加過稷下學宮,因而他和宋鉼、尹文、田駢、慎到、環淵、接子的關係似乎都只是間接的。像尹文其人或許還是他的後輩。莊子書中最可靠的內篇七篇裏面只有一處提到宋榮子,其他諸人都不曾提到。外篇達生篇有「子列子問關尹」一節,雜篇讓王亦稱「子列子窮」,子列子即列禦寇。列子之上復冠以子,或許有人會以為列禦寇便是莊子的老師了。但這只見於外篇和雜篇,內篇逍遙遊及應帝王均只稱列子而不更冠以子字。逍遙遊篇,雖稱「列子御風而行,冷然善也」,然以為「猶有所待」,不及「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的人;這種人自然也就是莊子自命了。這樣斷乎不像是師生。列子被稱為子列子,在呂氏春秋裏面也有兩處,一處見審己篇與關尹論射,一處見不二篇言「子列子貴虛」;大約都是列子後學的記述,呂門的人照抄,莊子後學也是照抄而已。天下篇中論及並世的學派,道家甚詳而不及列子,司馬遷亦不曾為列子立傳,其年代亦頗渺茫。如德充符篇言子產師伯昏無人,而田子方篇謂列禦寇為伯昏無人射;又應帝王篇有壺子為列子師,舊注壺子名林,而呂氏春秋下賢篇稱「子產見壺邱子林」;據此則似乎與子產同時,而在春秋末年了。然而伯昏無人、壺邱子林等真乃鴻蒙、列缺之屬,其神巫相面,背淵而射,都是些荒唐無稽的寓言,不可據為典要。讓王篇言:「子列子窮,客有言之於鄭子陽者,鄭子陽即令官遺之粟。子列子見使者,再拜而辭。其卒,民果作難而殺子陽。」釋文云:「子陽嚴酷,罪者無赦。舍人折弓,畏子陽怒責。因國人逐猘狗而殺子陽。」陸氏所據當是呂覽適威篇及淮南氾論訓,但此子陽不知何許人。俞曲園引史記鄭世家「繻公二十五年鄭公殺其相子陽,二十七年子陽之黨共弒繻公駘」為說,但自言「與諸書不同」。案繻公時子陽與列子時子陽當是兩人。鄭滅於韓,古書中韓亦每稱為鄭。韓世家「昭侯十年韓姬弒其君悼公」,注家均以為「悼公不知何君」者,余以為當即列子時之鄭子陽。此人蓋韓之小諸侯,故呂覽與淮南於其死均言「弒」。列子既屢請教於關尹,關尹實即環淵,與田駢慎到同時,則列子自當上下年代。藝文志有「列子八篇」列於道家,其書已亡,今存者乃晉人偽託。呂覽既稱其「貴處」,韓策史疾復稱「列子圉寇之言」「貴正」,蓋以道家而兼有名家風味者,這正是宋鉼、尹文、莊周、惠施等的流行傾向。天下篇所以不論列子的原故,大約以其學無特長,或者只被認為關尹的一系而已。要之,列子不能認為是莊子的老師。韓愈疑莊子本是儒家。出於田子方之門,則僅據外篇有田子方篇以為說,這是武斷。我懷疑他本是「顏氏之儒」(一),書中徵引顏回與孔子的對話很多,而且差不多都是很關緊要的話,以前的人大抵把它們當成「寓言」便忽略過去了。那是根據後來所完成了的正統派的儒家觀念所下的判斷,事實上在孔門初一二代,儒家並不是那麼純正的,而儒家八派之中,過半數以上是已經完全消滅了。莊子書中雖然很多地方在菲薄儒家,如像雜篇中的盜跖漁父兩篇更在痛罵孔子,但那些都是後學者的呵佛罵祖的遊戲文字,而認真稱讚儒或孔子的地方,則非常嚴肅。天下篇把儒術列為「內聖外王之道」的總要,而稱道詩書禮樂與
庄子集释 清 郭庆藩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