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中职班主任德育论文德育工作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中职德育教育需要更加注重,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关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篇一我国已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人类社会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那么,作为现代教育如何发掘每一个孩子蕴藏着的无限的潜在创造力而使他们成为创造之人呢?作为教师应注意选择好每一个创造之地,把握好每一个创造之时来造就一个创造之人。小学思品课是实施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在小学德育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努力改革思品教学,实施创造教育是大势之趋、刻不容缓。于是我在重视继承思品课传统的同时,注意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进行了思品课中实施创造教育的教改实验的探索。一、抓纲务本,按时代要求,扣学科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内容。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不同之一在于教育目标的不同。小学思品课是让小学生比较系统地进行共产主义思想品德教育的一门课程。本学科以五爱为基本内容,着重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指导行为,使学生初步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较之以传统的思品教育来说,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注重能力这本身就突出了思品课教学既重视知识积累,强调知识结构,还体现了其强调培养能力、强调教师要重视据大纲要求,扣教材本身,从思品教育的整体性、阶段性等多角度全面统一考虑教学目标,从而在思品教学中实施创造教育。例如:低段教材《今日事今日毕》要重视启发学生从生动形象、图文并茂的动物们在山羊老师处学习的不同态度及结果的故事中懂得今天的事今做的道理,从而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中段《什么是勇敢》要透过文字、结合图画的理解,教会学生分析懂得勇敢与逞强的区别,激励学生向真正的勇敢的人学习。高段《给小燕的回信》则应让学生在古今中外众多感人至深的尊师故事中去体验,激发情感的共鸣,从而深切体会到老师的崇高而伟大,他们应受到全社会的尊重。由于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制订好每一课的教学目标,学生五爱的思想情感和小主人的责任感得以激发,学生乐于学习这门课程,体现了学生变机械接受、机械模仿式的学习为接受与发现有机统一的创造性的学习。二、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造志趣和创造能力。第多斯惠说过:一个不好的教师是奉送真理,而一个好的教师则是教人发现真理。创造教育与传统教育的不同之一还表现在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的不同之上。实践证明:树立全面的教学任务观,渗透创造教育的精神,深教学活动结构的改革和教法改革,是培养小学生创造志趣和能力的主渠道。1、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环节。一堂课总离不开开课、行课、结束三大环节。结合思品课明理、激情、导行的要求,我通常在思品课中安排新课引入、学文明理、指导行为、总结谈话四大环节。在教学中又注意了在课堂教学环节设置中激情激趣,以情明理,情理交融,水到渠成,指导行为,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2、重视发散思维的训练。在创造性思维的大家庭中,发散思维可谓是天之骄子,因为人们大部创造性设想都是通过发散思维得到的。在思品教学中,注意抓纲务本,从教育的角度出发,处理好文内、文外的联想分析,是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点。例如《不隐瞒错误》一课中,在处理教材李芳回到家里,心情乱极了一节时,教师提出了请同学们帮李芳分析一下,此时她可能面临着哪几种选择,后果怎样?一石激直千层浪,学生兴趣高涨,展开了思维的翅膀,这为后文李芳作出唯一正确的选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矗3、为学生提供创造大舞台。善于发掘环境中的有利因素,不断取得最进的支撑点,是创造活动取得成功的艺术。和谐、宽松、信息畅通、恰如其分的奖励,尤其是富于挑战的环境,对创造最为有利。基于这样的考虑,结合我校中高段学生的实际能力,在教学中,我注意把导行这一环节作为学生喜欢的辩析讨论会的形式出现,一改过去教师把持课堂为学生积极参与组织课堂。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篇二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德育工作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本学期结合我系实际,努力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深化德育管理,拓展德育活动空间,使系部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得以再提高,体现学校德育工作的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实现了本学期德育目标的要求,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就本学期德育方面的工作总结如下:一、坚持德育为首,加强德育队伍建设。1、组织全系教师学习相关教育法规,增强了教师遵纪守法、依法施教的自觉性,促进了教师职业道德素质的不断提高,树立了良好的师表风范,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逐步形成。2、.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规范班级管理工作。会计系修订完善了《辅导员工作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了辅导员工作,完善了班级工作考核机制。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强辅导员培训工作,强化了辅导员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素质优良、精干实效、开拓进取的辅导员队伍。二、把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作为德育工
[中职班主任德育工作总结]中职班主任德育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