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梭人是宁蒗古老的民族之一, 具有悠久的历史。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元鼎 6 年,即公元前 111 年,迄今已有 2000 多年。从《后汉书》以后的历代汉文史籍中,均有关于“摩梭”的记载。在宁蒗,无论是建国前还是建国后,宁蒗各族人民都称他们为“摩梭族”。简介在省委、省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的重视下, 省人大常委会于 1990 年4月 27 日召开了七届十一次会议, 会议上通过批准的《宁蒗彝族自治县自治条例》中将其确认为摩梭人, 此条例于 1990 年 10月1 日正式颁布实施。并且每个摩梭人都具有了一张合法的居民身份证。摩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和蒙古民族。基本信息民族: 摩梭族居住于中国的人口: 1991 年: 40,000 人/ 2000 年: 46,000 人/ 2010 年( 预计): 53,700 人主要聚居地:四川省的官方身分:四川摩梭人归为蒙古族的支系, 云南摩梭人归为纳西族的支系主要信仰:喇嘛教基督徒:约 20人主要居住地点 1991 年的一次调查显示,在四川省和云南省边界两侧,住著 4 万摩梭族人, 主要集中在美丽的泸沽湖畔。泸沽湖是中国最高的内陆湖之一, 海拔 2,685 米, 巍峨矗立在泸沽湖北岸的狮山是摩梭族主要神祗嘎莫女神的住地。 1982 年以前, 没有公路通往泸沽湖。身分与传统摩梭族由官方归入纳西民族和蒙古民族。这两个民族有不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生活。摩梭族是母系社会, 实行母系家长制, 孩子跟从母姓。「阿夏」婚姻体制意味著所有的财产都由母系遗传, 从母亲传给最小的女儿。摩梭族妇女没有丈夫, 只有几个「走婚」者。男人只许夜探情人,次晨必须离开女方住屋,回到自己母亲的家中。小孩由生母及其兄弟承担抚养长大。小孩父亲的身分根本就无从知晓, 摩梭族语言中没有「父亲」这词汇。虽然政府极力阻止这种制度, 但有六成摩梭人仍然以这种方式生活。生活概况很多摩梭族人没有受过教育, 仍说摩梭语。他们的生活环境非常差, 居住在原始森林、高山峻岭, 除了一个高原湖泊——泸沽湖之外, 就没有任何可开发的天然资源, 因高山里除了砍伐树林, 没有平原面积可供耕种。他们的收入除了来自游客, 几乎没有任何经济来源。这里的人口阴盛阳衰,男女比例约 4: 10 ,究其原因除了是男人寿命较女人短之外,也有部分男人因生活需要而外流到四川或邻近省份谋生。宗教概况喇嘛教强而有力地抓住了摩梭族人, 大多数屋子的每个角落和屋外, 都有堆放成金字塔形状的白石祭坛。大部分摩梭族人没有听过耶稣的名字。直到几年前才有摩梭族基督徒,现今已约有 20 位基督徒。编辑本段建筑风格摩梭人依山傍水而居, 传统住宅独具风格。房屋皆用圆木或方木垒墙, 以木板覆顶( 现多已盖瓦), 一般由四栋二层楼房经戒四合院, 分正房、花楼、经堂、门楼。其建筑结构,与宗教信仰、婚姻形态和家庭组织相适应。正房, 摩梭语称" 依咪", 是家庭集中饮食、议事、祭祀及老人儿童住宿场所, 因而其结构较为复杂。屋后设夹壁, 直通后院, 分隔时里外两间, 里间储存粮食和肉食, 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 外间存放农具杂物, 人去世后, 尸体停放于此, 妇女也在此生育、" 坐月子"。正房左侧为家庭主妇的居室兼储藏贵重物品; 右侧设大灶, 用来煮猪食、烤酒, 并设置石磨、石破等。在正房的正中间屋内设有高灶台, 两侧装有木板, 可供人睡; 灶台顶角有一神鑫叫" 梭拖", 上面放置神像、花瓶和供品。高灶台下方设火塘, 设置锅庄石和平台, 壁上供有泥塑或硬纸画成的图像, 上有日月星辰、火苗、海螺、金银元宝等, 摩梭人称" 冉巴拉", 即灶神, 一日三餐例行祭祀。火塘两边, 均铺木地板, 右边是主位, 左边是客位, 不能相混。房中有两根大柱子, 左为男柱, 右为女柱。摩梭人在砍这两根柱子时必须用一棵树, 顶上一节为左柱, 根底一节为右柱, 象征男女柱生同根、存同基, 团结一体。在举行成年礼仪时, 男的在左柱旁举行, 女的在右柱旁举行花楼摩梭语称" 尼扎日", 供年轻女子居住, 以便于单独接交男阿夏。底楼主要存放杂物, 楼上分隔成 2至4 间小房, 每屋设有小火塘, 装饰华丽。楼梯设在底层走廊中段,靠楼梯间的楼板平面上有一横杠封住上楼进口。经堂, 摩梭语称" 嘎拉日", 是另外一侧厢房, 供本家僧侣念经修习也 F 。楼下住单身男子或客人, 楼上专辟一间洁净的房间作象瓮经堂。经堂神鑫上供奉菩萨造像, 板壁上绘莲花、海螺、火焰等图像。案桌上供长年油灯和净水碗, 每日清晨换一次。家庭经堂除僧侣和贵宾外, 其他人均不得使用。门楼, 也称草楼, 以庭院大门相配套。底层正中开有大门, 大门随边设有畜厥, 楼上则放草料等杂物。编辑本段历史传说女儿国的走婚习俗摩梭族, 这个素有“女儿国”之称的民族, 这里仍保留母系社会制度, 摩梭族
摩梭族&泸沽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