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镣铐,也要跳舞.doc带着镣铐,也要跳舞摘要:高三如马拉松长跑中的冲刺阶段,密集的考试和即将到来的高考使得学生压力异常大,心理容易出现波动。在某种程度上,高三比拼的不只是实力,还有心理素质、情感因素。作为人文主义气息最浓厚的语文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情感关怀,用情感的慰藉滋润学生脆弱的心灵,以激发其学习斗志和热情。关键词:认可;理解;赞美;帮助高三的学生,埋身于书山题海,黑板上的倒计时也成了一把悬于头顶的利剑,让人不寒而栗。该如何从等身书堆中发现希望的光芒?该如何从阵阵哀叹中寻得生活的瑰丽?我觉得在高三这样一个特殊的学年中,作为人文主义气息最浓厚的语文老师有必要对学生投入充分的情感关怀,为他们减压,带领他们发现生活的美好、生活的激情。便如同坚强的舞者,即便是带着镣铐,也要翩翩起舞。情感关怀的具体表现便是爱他们。但高尔基说过,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的事情。如何爱,才是关键。一、要认可他们无论他们学习、生活等方面表现如何,都要从心底承认他们是积极向上的好孩子。这么说,绝不是鼓励“护短”,也不是黑白颠倒。我觉得,从骨子里就差、根本无可救药的孩子是没有的,他们的差也只是相对的、暂时的。由于我们对学生不可能做到完全了解,所以更多时间我们是凭着主观意志和经验、教条通过外化的、直观的分数、行为去判断一名学生的好与坏。但人与人是不一样的。同样的行为,其出发点、缘由也可能不尽相同。例如,同样是不完成作业的表现,有的学生是因为身体不适,有的是因为做作业拖拉,而有的是因为上课没认真听要求等等。这时,我们的关怀就要因人而异。而当我们暂时还无暇去逐一辨别时,不如就用“认可”的眼光去看待他们。这也就为下一步“理解”打下了良好的心态基础。二、要理解他们“理解”这个词现在很流行,如“减负”一般,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如何能真正做到理解学生,是一道摆在老师面前的永恒的试题。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孩子喜欢趴在地上近距离地看小草,妈妈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说:“因为这样我才能看得更清楚。”这个故事对我的启示是:要学会弯下腰与学生平视,用符合他们高度的眼睛去阅读他们。设想,一位总是整天高高在上的教师大谈“理解”,而对面的学生是需要仰视才能看见这位老师的,你认为他们内心能接受教师的“理解论”吗?怕只会以鄙夷不屑或者逆反对抗来表达不满了。这种理解表现在教学中,便是能倾听学生的学习心声,从他们对某道题目的见解、思路,不仅能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还会对自己有所启发。理解他们看似荒诞的思维过程,并予以恰当的引导。比如,有一次做文言文阅读,学生对于文中“主人设食,原平自以家贫,父母不办有肴味,唯餐盐饭而已”一句能表明主人公郭原平孝顺父母的性格不理解,认为他很傻,应该在外面吃饱饭才是孝顺父母。这种认识差异是由社会环境的不同和人们观念的不同造成的,这并不是学生的错。作为教师,就应该理解学生的认知,再进行引导、讲解。否则,反而容易引发学生的对抗情绪,不利于知识的学习。理解学生,会让我们看到“高高在上”时发现不了的细节,如家庭、身体、心态、同学相处等等,这些看似与学习无关的因素原来在学生中的影响是这么大。理解学生,会让老师更快、更充分地融入学生中去。即便他暂时还不会向你敞开心扉,但最起码你做出了“示好”的诚意,他也不会太排斥你了。理解学生,还能让老师获得来自学生的理解和关爱。一张及时递来的手帕纸、一把擦拭干净的椅子、一句“老师,你身
带着镣铐,也要跳舞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