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中国近代史的所有改革与革命.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中国近代史的所有改革与革命.doc中国近代史的所有改革与革命中国丿力史上的丿力次改革(时间背景内容意义)洋务运动;1860—一1895背景:①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人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外有列强侵略——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集团不得不积极寻找巩固统治的出路。②列强侵略屮国的同时也让屮国人看到了他们技术的先进。③“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已经产生,为统治集团寻找出路提供了参考。④统治集团屮少数先进人物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实现“自强”,形成洋务派,在屮央以奕訴、地方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⑤一方血为了克服内忧外患,另一方血也为了巩固自身地位,在洋务派和顽固派的纷争屮,新掌权的慈禧太后站到了在地方和屮央都拥有巨人实力的洋务派一边,对洋务运动的兴起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⑥总理衙门成立,成为推动洋务运动的中央机构。内容:①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近代军事工业;②以“求富”为旗号,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③70年代小期起积极筹划海防,建立近代海军。④创办新式学校,选送留学生、进修生出国深造,培养洋务人才。评价(含意义):①洋务派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为日的,单纯引进西方技术和设备,而不能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注定了洋务运动不可能使屮国走上富强的道路。②但洋务运动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百日维新:1896-1898背景;政治上:甲午战争的失败和民族的危亡激发民族意识经济±:19ttt纪末民族资木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的壮人。思想上:维新思想的产生与发展。内容:①政治方面,改革行政机构,裁汰兀员②经济方面,保护农工商,提侣开办实业,改革财政③军事方血,裁撤绿营,改练新式陆军,采用两洋兵制等④文教方血,改革科举制度,废八股,广设学堂,提倡西学。评价: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的先进文化科学的传播都是十分有利的,给了开明绅士和民族资产阶级参政的机会,打击了封建官僚制度。但是没有提“君主立宪”,没有触动清朝统治基础,改革并不彻底。意义:①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②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③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④在改革社会风气方血有不可低估的意义清末新政与立宪;1901—1911背景;清朝末年,由于义和团等野蛮的排外暴乱事件造成列强人举入侵,酿成弥天大祸。加上列强的政治压力,要求清政府迅速改变当前的无能状态。当时的清政府和军队已经无法应付当时的政治局势,财政上也出现了严重的亏空,这使清朝统治着感到自C的统治地位已经开始动摇。因此,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成为统治者们血临的重要课题。于是,1901年,慈喜太后正式宣布实行“新政”。主要内容;筹措军饷,训练新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除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意义;.政治:增设新机构,裁撤兀官、兀衙。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但也反映出清政府已沦为维护帝国主义的工具,增设机构维护帝国主义利益。然而,清末新政说到底是为了维护清朝统治,不可能真正促进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它只是一个骗局,改革并未使矛盾缓和。改革开放,1978—至今背景;一•方面,从我国自身的情况看,“文化人革命”十年内乱,使党同志曾经说,“文化人革命”结束时,“就整个政治局面来说,是一个混乱状态;就整个经济情况來说,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增强我国补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另一方血,从外部环境看,20世纪70年代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的新科技革命推动世界经济以史快的速度向前发展,我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看巨大的国际竟争压力。我们必须通过改革开放,带领人民追赶吋代前进潮。内容;改革开放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木方针。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即把高度集屮的计划经济体制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包括发展民生,加强法制,实现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开放,主要指对外开放,在广泛意义上还包括对内开放。改革开放是屮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木路线的基木点之一,是屮国走向富强的必经之路。对小国的经济发展有着巨人影响。意义;为尽快提升经济发展速度,邓小平与党内的开明派开始逐一解决这些问题,并试图改变人民心日中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根深蒂固的形象,这场改革运动的bl的是以维持实惠主义制度为前提,改变生产屮不适应生产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并建立社会主义下的市场经济。这场改革的经济方血•在农村取得了率先突破,并随之迅速在全国各经济领域内推行改革。辛亥革命:1911-1912背景:《辛丑条约》签

中国近代史的所有改革与革命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雄
  • 文件大小75 KB
  • 时间20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