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十二五规划.doc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规划(2011-2015年)(2011年9月130征求意见稿)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制度是我国改革的产物。随着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社会的变化,登记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完善。建国以后,我国建立的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发挥了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也逐步进行了改革。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确立了我国的法人制度,事业单位成为四大法人之一。1998年颁布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条例》),标志着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制度的建立。随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机构编制部门设立了登记管理机构。2000年以来,各级事业单位基本在登记管理机关进行了法人登记,确立了法人资格。十余年来,在各级登记管理机关共同努力下,登记管理工作全面展开,扎实推进,登记管理制度成为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登记管理工作成为机构编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制度呈现出广阔的发展前景。今后5年,是登记管理机关按照中央统一部署,参与落实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阶段性目标”,为实现改革“总体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也是健全完善登记管理制度、创新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时期。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登记管理制度,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科学发展管理局(以下简称管理暂行条例》及其实施细则、《“十二五”时期机构编制工作指导意见》有关要求及其他有关法规政策,在深入调查研究,把握登记管理工作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今后5年,登记管理工作中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密切结合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进程,全面推进登记管理各项工作,完善事业单位法人登记管理制度,推进中国特色公益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社会公益事业加快发展,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益服务需求。具体要求是:一一围绕一个主题,就是登记管理工作要始终服从、服务于社会公益事业的科学发展。按照“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起功能明确、治理完善、运行高效、监管有力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要求,更好地发挥登记管理工作对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的作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科学发展,推动解决公益服务总量不足、公益服务秩序中存在的问题,为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公益服务。一一明确三个定位,就是登记管理机关要依法做好事业单位的登记、管理和服务,自觉成为社会公益服务的法人资格准入者、秩序维护者和权益保护者。作为公益服务的法人资格准入者,就要着眼于扩大公益服务有效供给总量,不断推动公益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满足人民群众对公益服务的多样化需求,根据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不同层级的公益服务特点,制定和完善公益服务机构准入条件,依法核准事业单位法人资格;推动落实平等准入政策,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政府对一些公益服务领域的垄断,鼓励、支持和引导不同所有制形式的公益服务机构共同发展。作为公益服务的秩序维护者,就要着眼于建立和维护健康有序的公益服务秩序,加大监管力度,加强法人资格有效性管理,推动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形成政府部门监管、事业单位法人自律和社会监督联合开展的格局,遏制失范行为,确保事业单位公益属性。作为公益服务的权益保护者III就要着眼于调整和规范公益服务中的社会关系,依法维护事业单位法人的权益,依法处理事业单位违反《条例》规定的行为,同时,依法维护人民群众享受公益服务的正当权益。——实现一个转变,就是登记管理工作重心要从登记向监管转变。加快创新事业单位法人监管方式,拓展监管渠道,建立严密的监管体系,不断提高登记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水平,为事业单位法人独立运行,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不断提高公益服务质量和效率创造条件。(二)工作原则。今后5年,登记管理工作中要遵循如下原则:——坚持服务大局。自觉把登记管理工作放到机构编制工作全局和事业单位改革大局中来审视、谋划和开展,围绕改革、管理和法制化建设中相关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研究提出工作对策,在服务大局中找准工作的着力点、创新点、配合点,用服务大局的成效作为评价登记管理工作的重要标准。——坚持以人为本。自觉把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服务需求作为登记管理工作存在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事业单位法人不断提高公益服务水平,更好地实现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公益服务权益。——坚持改革创新。自觉把改革创新作为推进登记管理工作的强大动力,积极参与、配合做好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等改革相关工作,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创新事业单位体制机制,健全登记管理制度,为事业单位法人独立运行和确保公益属性提供制度保障。——坚持依法行政。
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十二五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