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2011—2015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方针和基本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规划。一、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加快建立以信用制度为核心、以诚信道德文化为支撑、以信用法制为保障的社会信用体系基本框架和运行机制,对于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优化发展环境,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率,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工业强省、文化大省和生态文明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了良好开端。党的十六大提出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来,全省各地、各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打造“信用甘肃”为目标,从加强信用法制建设、完善市场机制和强化公民诚信道德教育等各个环节入手,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在司法和行政执法方面,不断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健全完善执法监督体系,通过开展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和严明公正的执法,有效打击和遏制了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同时,各执法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推进行业信用建设,建立企业和个人纳税、环保、产品质量、诚信经营等信用记录,在实行内部信用分类管理的基础上,推进信用信息共享,初步建立和形成了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机制。在完善市场激励与约束机制方面,大力推广应用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信息采集范围不断扩大,查询量逐年上升。培育发展民营信用信息中介服务机构,征信体系支持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已经显现。在诚信道德建设方面,各地、各部门紧密联系实际,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诚信、信用、征信宣传教育活动,褒扬诚信典型,曝光失信行为。全省干部群众的信用意识明显提高,初步形成了建设“信用甘肃”的良好道德文化氛围。各地、各部门从实际出发,积极贯彻落实《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意见》(甘政办发〔2010〕3号),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呈现出各方联动、共同推进的良好态势。(二)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信用缺失问题仍较严重。部分地区和部门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领导重视不够,对失信违法行为采取的惩戒打击措施不力,制假售假、商业欺诈、侵犯知识产权、恶意逃废债、环境污染等问题仍屡有发生,损坏了国家和群众利益,干扰了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 ,信用信息资源共享困难。受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许多部门、行业信息系统建设滞后,信用信息长期处于分散状态,得不到有效利用。健全完善的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尚未真正建立起来,行业、部门拥有的信用信息开放程度低,很多仍处于相对封闭、垄断状态,共享困难,制约着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服务产品供给不足。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在我省虽然得到推广应用,但相关信息采集难度大,数据库服务范围、服务领域也有待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专业信用评级在我省刚刚起步,信用调查、信用咨询等很多征信服务仍属于空白。由于信用信息服务业不发达,信用交易中信息不对称矛盾仍然比较突出,既不利于防范和控制信用风险
甘肃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五年规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