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干部学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首次提出的”四个全面”, 是其治国理政方略的顶层设计,是中国复兴伟业的战略路线图。”四个全面”构成了一个严密的体系,有着很强的学理支持和经验支撑。理解”四个全面”, 是读懂中国故事, 读懂中国复兴的重要窗口。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现代担任起草组组长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并确定了时间表,即到 2020 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中国古籍上就有”小康”的说法,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今天,中国执政党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是对中国未来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战略考量。”小康社会”, 有学者认为,某种意义上,就是中国特色的”中产社会”. 在国际上,中产阶层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已成为共识。无论是历史学家巴林顿· 摩尔,还是政治学家李普赛特, 都强调中产阶层的壮大对于社会民主、社会稳定的重要性。中产阶层最讲究”理性”,而”理性”则是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特征。无论英美等西方国家,还是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国家,都是中产社会, 这种社会呈现出更加稳定的形态。从社会结构上说,与其说美国等西方社会的稳定源于民主,不如说源自中产阶层的崛起。反观中东和南亚、拉美的一些国家,中产阶层弱小、穷人众多,不仅社会不稳、经济不稳,还会出现政治危机和政治失序状态。这些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稳定的民主社会,首先是一个中产社会。有中产的民主才是好民主、优质社会,没有中产的民主往往是坏民主、劣质社会。因此,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首先是一个”小康”之国,即中产之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使中产阶层普遍化,成为社会阶层的主流。比较政治学研究表明,中产阶层是最维护现行体制的因素和力量,是现代国家转型的重要润滑剂。值得一提的是,在西方,中产阶层与民主政治相关联。但是,如果西方寄望中国出现挑战中国共产党执政权威和导向西式民主的中产阶层, 则会贻笑大方。《民主与专制的社会起源》作者巴林顿· 摩尔依据大量历史事实,严重质疑资本主义和西方民主是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的唯一通道和最终归宿,认为西方民主只是特定历史环境中结出的果实,而通向现代社会的历史道路和与之适应的政体形态是形形色色的。也就是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即建立中国的中产社会,只会支撑中国执政党的正当性,提升中国复兴的进程,而不是其他。 2”全面深化改革”: 破除分利集团的有力武器在中国共产党党史上,十一大以来的历次三中全会均被赋予了改革色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决议,正是在向外界宣示引领下的中国将是一个空前改革的时代,一个负起历史担当的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成功、中国道路的成功,最大的密钥便是保持改革的常态。美国经济学家奥尔森对国家衰落的原因作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一般性解释,即大量分利集团、分利联盟的存在。他认为,在边界不变的稳定社会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出现大量的集体行动组织或集团。这种特殊的利益组织或集团,不仅降低经济效率,而且加剧政治生活中的分歧。更为严重的是,分利集团一旦大到一定程度,就会成为排他性组织,尽力限制或分散社会其他成员的收入和价值
基层干部学习实践四个全面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