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节 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第2课时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三节“细胞呼吸”第2课时的内容,第1课时安排的是实验课题──“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该部分知识点主要有细胞呼吸的过程、原理及应用,它与前面学习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酶、ATP等内容密切联系,也为接下来的光合作用等其他生命活动的学习奠定基础。二、学情分析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对于呼吸作用和细胞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已经有所了解,但是有机物是怎样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这一过程与有机物在生物体外的燃烧有什么不同?必须要有氧的参与吗?这些问题学生并不清楚,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创设新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说出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②说明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异同;③说明细胞呼吸的原理并探讨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能力目标①通过引导分析有氧呼吸的过程,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自主阅读,培养学生自学和主动理解新知识的技能技巧;③通过讨论对比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区别与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对知识分析比较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发展,关心社会生活的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科学价值观。四、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有氧呼吸的过程及原理教学难点:有氧呼吸中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五、教学方法:演示法、讲授法、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等八、教学过程1、导入:创设情境,凝疑激趣[图片展示]:向学生展示几幅北京等城市雾霾时的景象,同时提出前央视记者柴静的纪录片《穹顶之下》,指出吸入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会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同呼吸,共命运”,要求大家培养环保意识。[设计意图]:社会热点问题可以迅速吸引学生兴趣,集中注意力。[思考讨论]:通过呼吸我们吸入了O2,O2要到哪里去呢?它将发挥什么作用?[课件展示]:图片展示肺泡内气体交换示意图。[提示]:氧气进入肺部随着血液循环进入全身各处的细胞里参与细胞内有机物的氧化分解即有氧呼吸过程。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提出问题]:有氧呼吸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场所、反应物、产物、条件、能量产生情况如何?[自主学习]:请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自主学习有氧呼吸的相关知识,找出问题答案。[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解决问题能力。[师生互动]:与学生共同总结有氧呼吸三个阶段(以葡萄糖为底物):酶第一阶段:①场所:细胞质基质②反应:C6H12O6 2C3H4O3+4[H]+少量能量酶第二阶段:①场所:线粒体基质②反应:2C3H4O3+6H2O6CO2+20[H]+少量能量酶第三阶段:①场所:线粒体内膜②反应:24[H]+6O212H2O+大量能量酶总结出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以葡萄糖做底物为例):C6H12O6+6O2+6H2O6CO2+12H2O+大量能量指出三个阶段产生的能量大部分以热能散失,少部分储存在ATP中,第一、第二阶段各形成2个ATP,第三阶段形成34个ATP。[提出问题]:呼吸作用产生的H2O还是不是反应物中的H2O呢?[提示]:用被18O标记的H218O和普通的CO2提供给植物,发现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H2O没有出现放射性,而是在第二阶段的产物CO2中检测到了其一
有氧呼吸及无氧呼吸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