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受贿犯罪的证明标准.doc


文档分类:法律/法学 | 页数:约2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受贿犯罪的证明标准.doc受贿犯罪的证明标准第十七章受贿犯罪的证明标准第一节证明标准概述一、 证明标准概念证明标准是指运川证据对案件事实进行证明所应达到的程度,它与证明责任密切相关,是案件事实得到证明对证据的质和量提出的具体要求。刑事证明标准是指在刑事诉讼屮适用的证明标准,也即在刑事诉讼屮承担证明责任的主体对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争议事实所应达到的程度。刑事证明标准作为公安司法T作人员运用证据证明案件是否达到各诉讼阶段所应达到的证明要求的尺度,其木身就是一个包含有立案、侦杳终结、提起公诉、有罪判决等证明标准的系统。“证明标准作为一个系统,其各部分相互联系,并形成合力共同发挥证明标准的整体功效、展现出自身的特征。”[1]二、 证明标准特征动态性。即刑事证明标准是随着诉讼活动的深入而由简单到复杂、山低级到高级运动变化,在不同的诉讼阶段,其要求的证明标准也有所不同。层次性。相比动态性从动态的角度反映证明标准的变化特性,层次性则从静态的角度反映证明标准的变化特性。这表现在,(1)不同的诉讼阶段使用不同的证明标准。随着诉讼阶段的发展,证明任务与诉讼主体的行为有所不同,对案件的认识也会经丿力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的层层递进过程;(2)不同的证明主体适川不同的证明标准°在我国刑事诉讼屮,被告人不承担自证其罪的责任,而检控方若要证明被告人有罪则需要承担“案件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责任。但这并不是绝对的,例外的情况如,法律作出例外规定的犯罪事实。如职务犯罪屮的“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告人对明显超过收入的财产或支出的來源的合法性承担证明责任,但这种证明责任是令限的,其并不需要达到充分证明的程度,“一般只需进行符合情理的说明,并在必要时提供令关的证明材料。”[2]乂如对要求审判员冋避、法院缺乏管辖权等事实根据的证明;(3)不同的证明对象使用不同的证明标准,即针对实体性法律事实与程序性法律事实,适用的证明标准有所不同。由于实体性法律事实关系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定罪量刑问题,因此具证明标准要比程序性法律事实高。[1]原俊迪:“论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山东人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第31页。[2]黄维智、雷建昌、张斌:《职务犯罪证据的收集与运用》,屮国检察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即刑事诉讼证明标准必须由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这是保障实体正义与程序公正的要求。三、人陆法系与英美法系证明标准概述人陆法系国家的证明标准。人陆法系的多数国家根据待证事实的不同性质,分别将证明方式分为证明与疏明,证明的标准高于疏明的标准,因为证明要求使法官对于待证事实形成确信的心证。[3]人陆法系国家的证明标准可以概括为“内心确信”。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在18%年的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342条屮第一次得到明确规定,[4],其经典表述为“你们是真诚地确信吗”。法国1957年《刑事诉讼法》第304条明确规定,陪审官应以“诚实自由的人们所丿应有的公平与严正,根据指控证据和百年胡理由,凭借自己的良心和确信作出判断”。现行《法国刑事诉讼法典》第:353条基本上也基本上沿用了这一规定:“法律仅向审判员提出唯-的一个包括衡量他们全部职责的问题,你们具有内心确信吗?”第427条又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犯罪可以用齐种证据了以证实并由审判官根据内心确信作出决定。”“内心确信”是裁判者通过“自由心证”对证据的取舍和证明力权衡后的确认。自由心证证据制度将心证划分为四个等级由低到高排列是:第一等级是微弱的心证,亦称不完全的心证;第二等级为盖然的心证;第三等级为盖然的确实心证;第四等级为必然的确实心证。“前两级为弱势心证,后两级为强势心证”[1],而有罪判决的证明标准是第四等级“必然的确实心证”。“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从名称木身來看带有强烈的主观标准意味,但是这并不代表法官可以任意证明,恰恰相反,这种确认必须依据明智推理,建立在对证据结果之完全、充分、无相互孑盾的使用之上。[2]因此,这种内心确信是排除了任何疑问的内心确信。1808年法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内心确信”证明标准对世界各国的证明标准的确立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欧洲人陆齐国争相模仿。德国、比利时、意人利等国先后在法律小规定了这一标准。如《德国刑事诉讼法》第261条规定:“对证据调杳的结果,由法庭根据它在审理的全过程屮建[3]上海社科院法研究所编译:《诉讼法》,知识岀版社1981年版,第202页,转引口孙长永、黄维智、赖早兴:《刑事证明责任制度研究》,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4]陈光中、徐静村:《刑事诉讼法》,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79页。[1]王亚新:“刑事诉讼小发现案件真相与抑制主观随意性问题”,载《比较法研究》1993年第2期。[2]江伟:《证据法学》,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201页。2立起來的内心确信而

受贿犯罪的证明标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tteee8
  • 文件大小117 KB
  • 时间20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