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面馆从杨闸搬过来后,就邂逅了这家称之为山西面馆的小店,也认识了他们的老板。小店规模确实很小,店内的面积大约有十多平方,里面摆设着四张折叠桌子,和16把简易的椅子,外加一个老板兼大厨,老板娘兼配菜和收账,就购成了这个山西面馆的全部内容。店小但门头不小,可着店面的宽度,在高高的前方,喷绘出四个方方正正的字体:山西面馆。山西面馆的两口子是山西人,具体哪个县市的我没有细问。出门在外的,好打听别人的私事,可不是一种好现象。他们自家说话聊天时,山西方言就蹦蹦跳跳地出来了,对我河南人来说,显得很新鲜。这得益于我以前看过的电视《吕梁英雄传》,听多了电视里面的山西方言,这就成了我以后辨别山西方言的一个标准。当然,电视是电视,考虑观众的感受,里面的方言肯定纯正不到哪里去。过了几天,才发现他们还有个儿子,五六岁的样子,长得黑黑瘦瘦,脑袋后面有个疤子,看起来和儿子宏宇年龄差不多大小。可能在附近上幼儿园,白天看不到他的影子,只有放学后才得以看到。孩子的名字很乡土,也附带着家乡的情愫,叫铁蛋。看见门口的路上又遛狗或倒垃圾的老人走过时,他就甜甜地爷爷好奶奶好地称呼。被称呼的老人就停止脚步,慈祥地夸铁蛋几句这孩子多懂事。听到别人夸自己孩子,在旁边忙活的老板娘就脸个笑成一朵菊花。这估计是山西老板拉拢邻里关系的一种手段。老板衣着简陋不修篇幅,带着农民进城后的烙印,身材羸瘦,显得精明能干,头发一直乱蓬蓬的;老板娘无论在店里还是在店外,腰里整天系着一油迹斑驳的围裙,她身材肥硕,走起路来山呼海啸般的颤动不已,像个大户人家的伙房丫鬟,和老板苗条的身材形成一反一正的对比。时间久了,我发现老板主内,老板年主外,他们俩在一起干活,真是一对绝佳的搭档。往舞台上一站,一反一正的形象,就是一对绝版的搭档。肥硕的老板娘的嘴比较琐碎(估计是开这几年饭馆锻炼出来的,真是环境造人世事造英雄啊),别人上下班时间是她说话频率比较高的时候。上班啊。是啊,去上班。早上,她说话的内容很简单,择葱剥蒜时,就和在面馆前路过的行人打个招呼,而逢别人下班时,她说话的内容相对丰富一点,面部表情热情的有点不真实,肥厚的脸上堆满了职业的笑意。除了问“下班了,”最后,还加一句“吃饭了没有,没吃的话,进店里尝尝”。假如说前面的招呼是铺垫的话,后面的才是实质性的内容。山西面馆的老板是个实诚人,话头也不对,对面逢人打个招呼,平时窝在操作间从早忙到晚。老板娘就阴晴多变,生意好时,嘎嘎的带着夸张的笑声像母鸡叫,甚至能传遍半条街巷;逢面馆寂寥无人时,脾气就上来了,找不到撒气的人,就朝面馆的工具撒气,把凳子拉的叮当响,把盆子摔的刺耳。还不仅仅时拿工具撒气,嘴里还指桑骂槐地胡咧咧乱卷。在操作间忙碌的老板听得实在不耐烦了,就可着嗓子吼几声,就把老板娘的电门给关住了。从那时我才知道,咋咋呼呼的老板娘是声张虚实,厉害的应该是焉不拉几的老板。其实,有什么可发脾气的呢,发脾气不光上身子不说,还影响做生意。适逢面馆生意火爆时,估计会吵吵闹闹到午夜时分,大人忙,自己也顾不上放学后没地方玩的铁蛋了。铁蛋刚放学时,还能和附近邻居的孩子们在一起打闹一会,或捉迷藏,或争抢着显摆自己的玩意。孩子实在时天真无邪的,一个简单的玩具就能激发出他们发自内心的快乐。相较之,他们的父辈因环境和时间的造势,日益变得贪得无厌,没有满足感。当夜晚像一匹细纱,一层层地把时间包裹住时,天就黑了。
山西面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