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三毛—三毛作品集读后感一口气读完十八册的《三毛作品集》,对三毛和她的作品有了比较粗浅的了解。掩卷沉思, 感慨良多, 在此略谈一二, 与各位对三毛有兴趣的同好交流。一,三毛的成名三毛自己多次自称,她不是一个好学生。她只上到初二就休学了,在家歇了六年,靠私人关系到大学做旁听生。没有毕业就休学出均一个国家一年,一年的时间分别学一下这三个国家的基础语言也就差不多了。虽然在《三毛一生大事记》里面有留学回国后“在大学教德文和哲学”的文字, 我想, 在大学教初级德文比较可信,教哲学则比较可疑。否则,三年前的旁听生,休学出国转三年后就能回大学教哲学,岂不成为那个大学的笑柄?然后不久, 她远嫁国外做家庭主妇。三毛能成为风行一时的知名作家, 除了她自己的努力外,功劳最大的当属台湾《联合报》。《联合报》是台湾的两大报之一, 三毛的成名系列散文《撒哈拉的故事》就是在该报副刊上首次发表, 然后逐渐流传开的。这个系列散文出现的年代是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 正赶上台湾经济腾飞和走向世界, 人们没有时间坐下来看长篇大论, 同时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所以富有异域风情的撒哈拉故事适时地满足了读者的需求。正如某些评论家所说的那样,仅仅“撒哈拉”这三个字就足以吸引读者的眼球。紧接着西撒哈拉脱离西班牙的殖民地统治引起那里的局势动荡又成了世界瞩目的焦点, 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今天有一位作家在报上为我们连续推出“伊拉克的故事”或“阿富汗的故事”,将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当然, 仅仅靠时事热点掀起的读者热情是不能长久的, 正当读者对撒哈拉故事中的三毛和荷西产生兴趣的时候, 荷西意外逝世。这个意外立刻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联合报》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绝好的炒作机会,三毛热由此掀起新高潮。《联合报》的具体步骤是出钱让三毛周游中南美洲各提供图像资料。周游结束后, 紧接着就安排三毛做环台湾岛的演讲, 这已经与演员“做秀”非常相似了。演讲的后面是在报刊上开设专栏, 回答读者提问, 这样就更加拉近了三毛与读者的距离。与这些相配合的还有写歌词, 教学, 拍电影等。三毛想不出名也不行了。二, 三毛的作品三毛的作品很有意思, 作品集虽然多达十八册, 但除了一册是电影剧本外, 其余均为散文。而且三毛自己也多次强调她“只会用第一人称写作,不会用第三人称写别人的故事”,她说她写的故事都是她亲身经历或亲身感受的东西。在这十八册作品里面, 我最喜欢的是《撒哈拉的故事》和《哭泣的骆驼》这两本,我甚至认为,她的所有作品,都没有能够超越她的成名作《撒哈拉的故事》的水平。由于三毛一再强调她的文章都是写自己, 所以这为读者通过她的文章了解她本人提供了便利。三毛 1942 年出生, 1973 年与荷西在西撒哈拉结婚, 婚后, 荷西外出工作, 她做家庭主妇。当时, 三毛周围没有什么太多的娱乐社交等机会, 她不用为生计发愁, 却有大把的时间, 还积累了不少的人身经历和感受, 所以正处于一个厚积薄发的大好写作时机。 1976 年,三毛 35岁, 正是一个女人成熟, 又精力最旺盛的年龄, 因此写出了《撒哈拉的故事》这样比较好的作品。但是 1976 年出名以后,接着出版的《雨季不再来》是她成名以前的旧作, 甚至可以说是以前的习作, 就连三毛自己对它也评价不高。在三毛成名以后, 她
哭泣的三毛—三毛作品集读后感.doc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