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散观众与农村题材电视剧批评】2018党员批评自我批评流散观众的涵义与特征“流散”(Diaspora)又可译为“离散”、“散居”、“侨居”等,最初是指东方古代犹太国人民在亡于巴比伦之后,被放逐、散居国外的历史境遇和文化选择。一般来讲,流散指的是一些人游离于宗主国和居留国之间的生存状态及其文化心理。这种流动的和散居的状态正好赋予他们一种独特的视角,可以从外部来观察本民族的文化,从局外人的角度来描写本民族/国家内无法看到的东西。①所谓农村题材电视剧的流散观众,是指那些有过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但最终背离了农村取得城市居住权并完成城市文化融合的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观众群体。流散观众特指那些有过流散经历的人,他们的文化多元性影响到了他们对电视剧的审美活动,并不是所有电视剧都有这一类群的观众。流散观众是农村题材电视剧观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人对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和传播的影响很大。这个观众类群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文化身份的双重性。一方面,他们有过丰富的农村生活经历,另一方面,城市为他们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物质便利,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第二,流散的单向性。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使得进城/返城也成为衡量农民个人能力的重要标准。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这种流散现象具有单向性,单指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这一部分观众。第三,存在的散居性。面对这些进城/返城者,城市已经固定化的社会资源是不会为之改变的,只能让这些他者自己插空,这也就决定了他们只能散居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第四,文化心理的分裂性。在城市里,作为后来者的他们常常带有文化自卑心理,时时保持一种谦虚低调的处事方式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当他们由城市回到农村时,又不自觉地表现出一种优越感,用一种“他者”的视角观察这个自己曾经熟悉的文化环境,对农村文化的种种弊端有了更加客观和深刻的洞悉。在这种文化自卑感和文化优越感的不断转换中,流散观众的文化心理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流散观众的构成第一,知青群体。知青是中国特定时期孕育的一个特殊群体。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数约在1200万~1800万之间。农村生活使他们的心灵和身体遭受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农村的自然风光、农民的朴素感情也构成了他们特殊的生命体验。知青作为农村题材电视剧“流散观众”的一个类群,与其他类群不同,他们不是进城者,而是返城者,不堪回首的农村记忆常常是缺乏温情的。第二,留城农村大学生。在“走出农村”的观念影响下,毕业之后留在城市成了农村大学生的首选。尽管在陌生的环境之中,他们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但是,城市的魅惑吸引着他们不断拼搏奋斗,并最终融入到城市文化之中。农村生活对他们的影响是终生的,不管这些人如何在城市中伪装自己,家乡情结常常会不自觉地流露。在面对农村题材电视剧时,他们既能以参与者身份体会每一个生活细节的真实性,又能以旁观者的身份对农村镜像进行艺术性审察。第三,进城农村商人。改革开放使一批不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走进城市。进城的农村商人与城市的关系是若即若离的,他们既依赖于城市提供的商品市场,又与城市文化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取得城市居住权是他们心理变化的一个标志。大中城市为了刺激房地产业的发展,一方面放松购房的条件限制,另一方面在购房的同时赠送城市户口,这使得农村商人在形式上摆脱了农民身份,融入了城市生活和城市文化。第四,婚迁进城的农民。社会开
【流散观众与农村题材电视剧批评】 2018党员批评自我批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