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服饰简史一、海派服饰的由来 开埠百余年,上海由一个海隅城镇发展成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其间,有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也有润物无声的文明进化。由于其特别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各方人士,形成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服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姿彩斑斓,美不胜收。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 清代中期,中国南方的消费中心在苏州、杭州及广州等处,上海尚未脱颖而出。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驻“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商业中心。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壮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了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服饰已形成奢华、纷杂、精致的特点,并成为国内公认的流行服饰的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 衣装时髦是晚清上海服饰时尚的主要特点。“时髦”这一词汇本身在当时就很时髦,其含义几经引申,已成为一种消费格调的代名词。 近代上海,五方杂居,华洋并处。上海人虽受礼教传统的束缚,却比内地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日趋开放的商业社会习俗使他们在服饰上第一舍弃朴素同一而崇尚奢华时髦。近代上海人是以时髦为美的消费者,而商人们也以制造时髦为经营要旨,不断扇动人们投入到流行时尚中。 衣着时髦成了当时上海人追求体面消费的风范之一并不断攀比竞赛,这不但推动了上海时髦服饰的新陈代谢,也促使西方服饰体系渐为世人接受,从而在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西装革履、中装绣鞋并存的奇妙旖旎的服饰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商的晚清上海社会,象征封建传统的服饰制度正在瓦解,时髦的领导不一定是绅宦名门,也可以是商人、学生、买办、通事。他们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对中国既有的服装消费模式冲击最大。在他们的带动下,时髦之风在上海猛烈地旋转起来,正如当时海上文化人所说“上海风气,时时变更,三数年间,往往有如隔代”。当时的上海无疑是“时髦”的代名词,上海时髦服饰时尚自然也成为全国仿照因袭的样板。 二、与巴黎同步的流行风 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是海派服饰的一个辉煌时期。作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城市,海派服饰主要是受欧美时尚的引导。在此期间,巴黎当季的时新服饰仅三四个月后就会输入到上海来,加之上海人的巧手改良,上海时兴服装形成了既与巴黎同步又有独到风格的海派服饰流行时尚。作为全国的服饰中心,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趋向为榜样,一衣一扣,一鞋一袜,四方仿效。 至于男子平常所穿的服饰,少数达官贵族及知识分子穿西装、中山装和学生装,也有如鲁讯、郁达夫等人士偏爱中装。普通人更多的则是长袍马褂,或外加坎肩。北伐以后,很多男子改穿中山装,夏用白色,予人清新干净之感,其余三季则以黑色为主。 女性时装越来越趋于刻意展现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和精妙的身材,当时的时髦女装主要有三类:旗袍,以西式外套为主的时装,西式裙装。二十年代中晚期,使用西式服饰的时髦女子越来越多,西式连衣裙成为一些时髦女性的夏季时装。西式晨服、跳舞服也常有所见。上衣下裙的传统服饰趋少。与此同时,旗袍开始流行,廓形较平直,装饰风格趋于华美精细。三十年代是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盛的
海派服饰简史知识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