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副结核病病因牛副结核病也叫副结核性肠炎,是仅次于牛结核病的一种慢性传染病,本病以顽固性腹泻和逐渐消瘦为特征,主要侵犯反刍兽。副结核分枝杆菌主要引起奶牛发病,尤其是幼牛最易感染。本病的传播途径主要是采食了被污染的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本病的传播比较缓慢,在感染初期不出现任何症状,经过6个月到数年的潜伏期后,由于不良因素的刺激,在牛体抵抗烽降低的情况下才发病。本病虽也发生于公牛,但一般多发于2-6岁的高产牛,老牛很少发生。症状感染初期一般见不到任何症状,多在分娩后数周内突然出现症状,找不到特定的病因。病牛往往发生反复的下痢、排泄软便或水样便,粪便呈均质性,无特殊不良气味,没有血液或黏液掺杂其间。下痢呈持续性或间歇性,其中还有持续数月以上的。由于长期持续下痢,病畜逐渐出现消瘦、贫血、泌乳量下降、颌凹部浮肿、被毛无光泽、皮肤无弹力等症状,到后期病畜出现食欲不振、眼球凹陷、高度脱水等症状,以致不能自行起立终于导致死亡。另外,病期拖长以后,通过直肠检查可对摸到肠黏膜增厚和特征性的脑状皱襞的病变。诊断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如持续性腹泻,渐进性消瘦、贫血和水肿等,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但其他疾病也可见到顽固性腹泻的现象,如创伤性网胃炎、铅中毒、内寄生虫、沙门氏菌病等。所以,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确诊。防治因本病无有效的治疗方法,一经确诊只有淘汰了事。因此,一经发现疑似病牛,要将其隔离,用消毒药将牛舍进行彻底的消毒,将排泄的粪便烧掉。另外,进口牛携带本病是最严重的,所以必须进行数年间的连续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病牛。本病没有确切的治疗方法,通过转换含水分较少的饲料或给含磷较多的矿物质饲料,虽有使下痢症状得到一时改善的病例,但仍可复发。国外有注射疫苗的,但效果很不理想。因此,如果通过细菌学、血清学及变态反应等检查确诊后,应立即淘汰。
牛副结核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