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眉. .页脚关于中秋节的感言关于中秋节的感言 1 每年的八月十五, 农村都有祭祖上坟、祭月、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玩橘灯的得儿时,八月十五的那天远在各地的亲人都会归家团聚,由长辈带着晚辈祭祖上坟,一大家子吃团圆饭,赏月唠嗑,吃月饼削水果,小孩子还玩橘灯,好生热闹。可不知从何时起,八月十五的农村不再热闹,父辈们也不再去上坟或是祭月,顶多买两封月饼或几斤水果, 这节就算过了; 远在他乡的亲人也不再回家团聚, 赏月唠嗑了, 小孩们也不再玩橘灯这样老土的东西了。与传统节日遭到冷遇形成鲜明的对比,西方节日却受到青年的追捧。当前,从表面上看是国人对“过什么节日? 过本土传统节日还是外来节日? ”“怎样过节日?”提出了新的诉求, 实质上是国人在新的社会环境中对生活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更多的是追求生活的务实性和娱乐性,而大部分传统节日是无法适应和满足国人的这种需求。面对此种情势, 我们可以采取折中的办法,以“海纳百川, 有容乃大”的胸襟,以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态度对待两种文化。在接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前提下,对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糟粕加以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好的、优秀的、精华的传统文化应当加以保留和提倡,并对其文化内涵和外延部分加以拓展和丰富,对其文化内涵进行符合现代社会的重新诠释,以适应和满足国人的心理需求和生活需求。比如中秋节,它象征着团圆、和谐、吉祥、平安和庆丰收,给人以甜美至纯的心灵感受, 这样美好的文化内涵和愿望、好的民情习俗就该得到保留和提倡,甚至是丰富与发展,而对于其中的沾染的封建迷信思想,则加以反对和批判。自己好的东西该得到提倡, 别人好的东西也该学习, 但是在学习别人的时候也得谨防“邯郸学步”, 不要别人的没怎么学会,倒把自己的“本”给忘了,那样岂不贻笑大方! .页眉. .页脚关于中秋节的感言 2 今天月亮圆了,又是一个千里共蝉娟的日子。记忆中孩提时的中秋, 是一方甜甜的月饼, 是小伙伴的游戏、黑夜里的荧火虫和一夜快乐的梦。虽然在妈妈的嘴里,已经知道了故乡的名字, 可是故乡毕竟好远,就如天上的月亮,还是吃一口月饼才是最真的感觉。随年龄的逐渐长大, 故乡的概念终于在脑海里有了深深的印象: 那是父母终生不变的乡音; 是家常便饭里最香的滋味; 是每封家信上那枚圆圆的邮戳; 是每当看到那个熟悉的名字, 总不禁一遍遍想象的地方。在百万分之一的全国地图上,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可它却如今宵的月亮,浓浓地装满了父辈的思念,举头望明月,低头泪满襟。几经生活的变迁,终于从南方回到了北方,回到了属于自己的故乡, 每个中秋的晚上,思乡的愁绪渐渐淡忘,毕竟是久居故土常忘家,笑看了月圆月缺花开落,醉遍了中秋寒冬夏时雨。对于曾经生养自己的江南,只记得烟色朦胧,木棉如血,茉莉飘香,棕榈摇曳。还有中秋晚上的点点萤火。上一个周末, 忽然收到一位江南的朋友捎来的月饼, 是杭州五味和的百果苏月,随来的还有朋友简单的一句话:那是很好吃的,你尝尝。看一方小巧的月饼, 白色的酥皮下, 透着淡淡的清香, 浅浅地衬着青红丝的颜色, 那样的精巧、细致, 轻轻咬一口, 那种熟悉的, 糯糯的甜味, 一下勾起我记忆深处所有关于江南的回忆:那是小桥流水的婉柔,芭蕉听雨的清凉,是彩云追月、寒鸭戏水、将军令、步步高的旋律,是长眠于那里的无数的梦的回忆。是的,离开了不是故乡的家乡,却没有
关于中秋节的感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