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唯期少意唯期多──读苏轼的一篇散文(吴功正) 该文所以能写得字约义丰,关键在于作者抓住了特点,然后运用经过认真提炼的语言文字加以表达。“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起笔就扣住了“夜游”的“夜”字, 径入题旨。“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作者正欲入睡, 忽见月色清凉, 窥入窗户。这样, 便把前面提到的“夜”具体化了。更重要的是, 点出了“夜”的特点是月色融融,而非月黑风高。作者就抓住这个特点,铺展文墨。“月色入户”, 如此良夜, 如此月光, 激活了作者的情思, 于是“欣然起行”。这一行动的发因是循着“月色入户”的夜景而来的。“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交代了夜游的地点、同游者等等。“至”“寻”“步”等词, 精约简洁, 把连贯性的过程交代得清楚明了。“至承天寺”又一次点题, 但是, 到承天寺的一路经过, 因与主题无关,就略而不提。“寻张怀民”是什么情景,又因与主题不相关涉,也付之篇外。这样,为“记游”所必须交代的人、事, 仅用最简略、经济的语言加以表述,其余的,就不再添枝加叶。尤其是夜游的景色描绘,更富特色: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积水空明”, 一泓积水清澈透明, 先写了水色, 继写水中诸物:“藻、荇交横”, 纵横交错, 摇曳生姿。写了庭下诸景后, 跳出这样一句:“盖竹柏影也。”文意陡然一变, 用语出奇制胜。作者初写庭下积水、水中藻荇, 都是为了写竹柏投影,是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形成文字的波澜、节奏。而竹柏所以能投影庭下, 作者不施一笔, 这正是用墨高明、精妙之处。全句无一字写“月”, 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月”。月光临照, 庭下如积水空明,可以推见到月色之明了; “水中藻、荇交横”,可以推见月光之清了。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地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而积水空明和藻荇交横,相映生色,互相烘染,就平添了月夜夜游的三分美景了。苏轼在此文中处处扣住个“月”字写夜游, 这是特点之一。他写月, 不像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繁词竞采,而是轻点几笔,则境界全出。这是特点之二。苏轼写月夜景,不是明写,而是暗写,别具匠心地从竹柏影入手, 使之推见到月色清朗空明,这是特点之三。由于抓到了特点,整个描述就显得精约而传神了。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果仅仅满足于写景、叙事是不够的,还须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才会余味无穷。这里,一方面要文辞所概括的客观内容丰富;一方面又要所表达的主观内容,即作者的思想情感深远。苏轼这篇散文同样提供了范例。本文是写景的,但景中有情。作者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 欢欣之情, 溢于言表。“念无与为乐者”, 是心理活动, 含有知音稀少的憾意和淡微低沉的喟叹,情绪因之荡起微澜。经过转折,作者猛然想起张怀民。“遂”, 似乎不假思索
字唯期少意唯期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