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德育教育比较研究【摘要】现代德育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精神, 即把人作为道德主体培养, 促进人的德性发展。这是现代德育区别于传统德育的根本标志, 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 现代德育是主体性、发展性德育。本文对国内外德育教育的概念、培养目标以及德育内容进行了比较研究, 力求今后更好地研究德育教育。【关键词】国内外; 德育教育; 德育概念; 培养目标现代德育教育是促进受教育者德性现代化, 这就把德育目标定位在培养具有现代思想道德素质的主体。这是社会现代化对人的要求, 也是人自身发展的要求, 是适应现代社会与经济发展全球化、信息化的要求。社会本位、个人本位的发展观已转向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生态发展的统一。在社会转型期尤需对学生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予以充分的重视。德育目标是德育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的精神追求, 是德育活动的内在动因, 是直接制约德育内容、课程、方法形式以致整个德育的首要因素。由此可见, 现代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本文在此基础上, 就国内外的德育教育研究进行一个简单的文字梳理, 以供今后对德育教育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1 国内外德育概念比较德育是道德教育的简称。西方国家的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 而我国则认为这只是狭义的德育, 广义的德育则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 甚至还包括心理教育、法制教育等等。人类最初的道德规范同其他社会意识方面的规范是浑然一体, 融于习俗之中的。西方的德育原意即近于习俗, 因此道德教育最初即为习俗教育, 也即社会意识教育。到了近代, 西方社会随着生产领域及社会生活领域的分化, 社会关系日趋复杂化, 浑然一体的社会意识开始分化, 形成政治、法律、宗教、道德等相对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道德规范成为独立的社会意识形态后, 一方面同政治规范、法律规范、宗教规范并存, 另一方面又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的成分, 与此相应, 西方的道德教育, 一方面从社会意识教育中独立出来, 与政治教育、法制教育、宗教教育相互并行, 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渗透着政治、法律、宗教教育的成分。中国则不然。我国古代就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 近代社会意识虽在分化中, 但分化不充分, 传统影响甚大, 以致至今仍以德育包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教育。 2 国内外德育教育培养目标的比较在社会主义的中国, 高校德育的培养目标, 归根到底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1995 年,国家制定并颁布试行的《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明确规定的德育目标是“使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 拥护党的领导和党的基本路线, 确立献身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方向; 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 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方法论; 走与实践相结合, 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努力为人民服务, 具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责任感; 自觉地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 勤奋学习, 勇于探索, 努力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并从中培养一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进分子。”同时,《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还就高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十个方面具体规格要求, 形成了一个系统完整的德育目标体系。对于国外德育教育的培养目标来说, 国外发达国家学校德育目标是围绕着培养“合格公民”这一目标来进行的。国外至今没有一个统一表述的大学德育目标。可以将其基本内涵概括
国内外德育教育比较研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