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及实现条件.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及实现条件————————————————————————————————作者:————————————————————————————————日期: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及实现条件【摘要】我国的公共行政模式,正经历由单向管理模式向参与治理模式的创新转变:社会治理主体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变,社会治理的手段由平面化向网络化转变,社会治理的目的由工具化向价值化转变。在我国目前的行政生态下,构建这一模式,必须以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社会公共治理机制的建立、基层社区的健全发展作为支撑条件。【关键词】公民参与;多元治理;公民社会;模式变革和创新政府治理模式,使其具有对社会环境的最佳适应状态,是政府治理的永恒课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对“新公共管理”的市场治理模式的批判和质疑声中,“新公共服务”理论主张的开放、参与、合作、共赢的公民参与的多元治理新模式迅速崛起并日益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公民参与的多维度的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成为当前及未来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理性选择,正如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讲话中所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笔者主要从公民参与治理这一视角,探讨当前正处于转变中的我国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及实现条件。西方公共行政治理模式发展的新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西方发达国家政府行政改革的全面推进,以新公共管理为基础的市场治理模式(企业家政府)占据主导地位。这种行政模式在推动各国政府改革、降低行政成本、消解传统全能政府体制、走出政府行政效能困境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的突破,但它有着内在的缺陷或局限性,尤其是对公民参与的忽视。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很多学者对其有效性提出了批评。认为其背离了公共部门社会价值,忽视公共行政的公共本质,而这种忽视必然导致公共行政价值背离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即公共性。另外,对新公共管理将民众视为政府的顾客,视为一种被动的、等待良好服务的消极角色,也提出了质疑。认为其使公民与政府之间的复杂关系转化为较为简单的买卖关系,因而降低了公民在治理过程中的角色与责任,难以培养公民的积极主动精神,有碍于民主治理的实现。在新公共管理奉为“圣经”的盖布勒和奥斯本的《重塑政府》一书中,你不会找到诸如正义、公平、参与等词中的任何一个。其所谓的治理主体多元化,只是执行主体的多元化,决策也即“掌舵”的权力依然垄断在政府手中;虽然它也强调顾客导向,但不管是服务标准的制定还是服务方式的选择,决策权基本上也都控制在政府手中;在公共服务供给方式的多元化中,不论是服务主体还是服务方式,依然由政府主导。因此,在热热闹闹的西方行政改革运动中,活跃着的只是政府的身影。在这些批评声中,真正能够作为一种替代性的新理论模式的是美国学者登哈特提出的新公共服务理论。“所谓新公共服务,指的是关于公共行政在以公民为中心的治理系统中所扮演角色的一套理论”。①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政府的主要职能是服务,而不是掌舵,现今政府的作用在于,与私营及非营利组织一起,为社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从控制转变为协商、提供便利。新公共服务理论高举善治的大旗,旨在重新探讨关于国家与社会公共事务治理的新模式。它主张政府、企业、团体和公民个人通过合作

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及实现条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taotao0b
  • 文件大小113 KB
  • 时间2020-08-1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