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庄美学论文————————————————————————————————作者:————————————————————————————————日期: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老庄道学中生命意蕴的美学解读院系人文学院人文系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学生姓名指导教师职称论文提交日期老庄道学中生命意蕴的美学解读摘要老庄道学思想赋予了“生命”独特的思想内涵,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方面讲人的一生所经历的生死问题,以及在人生历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典型的对美丑的世界观,通过内因与外识的结合,借以说明“道”为可道。另一方面讲老庄在对待生命这一重大问题时所特有的超越思想,强调身的超越和精神的超越。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大美,老庄对待生命的理解,无疑为我们更好的适应生活构建出了一个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关键词:老庄道学生死美丑自由生命美学目录引言 1一、“道”为可道 1(一)道的核心:“道”与“生命” 1(二)个体生命的外识:“美”“丑”之辩 3(三)生命的两种形式:“生”和“死” 5二、生命的升华 6(一)身的超越 7(二)精神上的超越 8结语 9参考文献 10致谢 10老庄道学中生命意蕴的美学解读引言穷天人之际,探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普遍意义,揭示人的本质和价值,妙解人生的奥秘,打开生命与物象之间的通道,是以老庄哲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目标。老子崇尚自然,认为自然,人性的本来面貌就是美的最高境界,自然万物的底蕴潜藏着充实的生命,人能保持淳朴的自然的本身,涵养与天地为一的道心与德性,就能使自己的生命依循宇宙规律而展现其丰富的人生价值,达到美的极境;庄子更是以自然为宗,强调人的价值自觉性,他充分肯定了人的主体性,主张“忘我”、“忘物”,以达到身居寰中,却心游物外,“顺其自然”,与宇宙万物合一的自由甚至超越境界,实现人生价值与宇宙规律的合一。一、“道”为可道(一)道的核心:“道”与“生命”“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问题,是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道学美学的核心范畴,只有通过对“道”的阐发,才可以真正领悟道学思想中的“生命”的内涵。老子认为:“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是天地人同为一体的。“同时,道、天、地、人四者之中,人又是具有极其重要的存在意义的,“道”在老子思想中的出现被认为是源于上古时期对母神的崇拜”[1](),《老子》一书中有多次用到“母”字,“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第一章),“天地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第五十二章)等等,而母神则又是生命力的象征,在以母神文化为代表而引申的神创万物思想基础上,老子进一步追求,将宇宙万物化生之本定为“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第二十五章),继老子之后,庄子同样认为道是世界的本源,“自本有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庄子·大宗师》),因此“道”产生与天地万物形成前,与“母”相似,蕴含了无穷的生命力,创生了世间的一切,而生命正是“道”创生发展的必然结果。“道无形,恍惚不可捉摸,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老子》第十四章),道是无形无象的却又是真实存在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十一章),道的这一矛盾性,恰恰表明“‘道’并非不可达到的彼岸世界,也非抽象的观念、精神,因为它作为无形的实体,表现在一切事物之中,并赋予一切事物以生命。”“庄子认为物是有限的,物者:即道是无穷是超越了事物之间的差别,从道的角度看万物是“齐”同的,而道是一个无物之全,一切差别都能以道的同一性统一起来,因此生命活动的最高准则是“道”,“道”是生命的最高境界”[2]()。“道法自然”(《老子》第二十五章),“道”的本性的自然无为的,这里所讲的“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谓的自然界的自然,而是指天地万物独立自在的自然而然的存在状态和运行方式,一种本真的,固有的,天然的样态和秩序,代表一种无为的境界,道家以此意义上的自然为本,从根本上讲是提倡一种天然本真、自然无为的生存方式,使人的生命能合乎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第四十二章)。老子将道赋予了创造生命的意义,道生万物是基础,而其最终目的,其终极关怀是宇宙起源,而在于人的生命,远古时期的人们对生命是存在敬畏心的,而老庄把道作为天地万物的创生者,其目的在于把永恒的生命化为人的本性,把人同于道,同于自然,使人的生命获得永恒的意义。而庄子是这样回答生命之于道这一必须面对且无可回避的问题的,“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这是庄子在《
老庄美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