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读书报告的开头.doc


文档分类:办公文档 | 页数:约4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读书报告的开头1、仔细体会本文的结构。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3,与你的初稿做个比较,确定你的读书报告的结构。我设计这三个问题,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第一,luo同学的读书报告,在结构上问题较大,而且阅读时过于纠缠细节,缺乏整体的把握。这点我在此前的通信中已经指出,我希望他能从陈先生的书评中,体会到如何有层次地展开写作的技艺。第二,我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关注他人的优点,并能够反思自己的不足,最好落实到具体的写作实践上,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提高。luo同学很快给了我一个回复,尽管这个回复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整体上理解还算准确,而且能够把握这篇书评的优点,并结合自己的写作,有针对性地反思,提出合理的写作计划,我以为非常不错,所以转载在下面,供其他同学参考。同时我也希望有志于学习的同学,也能够多做一些这样的工作,即有意识地向优秀的作者和作品学习,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下是luo同学的回答。粗体字是我认为写得不错的部分,括号内是我的一些看法。1、本文的论证结构。首先在第一部分作者由一个大背景引出这本书,以及本书要讨论的主题。作者在主题方面做了简要的概括。其次,第二部分作者就本书的章节做了一个言简意赅的回顾,梳理了每一章的大意,每一章作者的论证所体现出来的“洞见”。第三部分作者开始综合评价此书,提出这本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并加深论证予以补充(原著作者集中于讨论英美法系的法治,作者认为视野还应该更广阔,故补充了德国法治建设的过程)。最后再对比德国的情况结合我国的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这里的把握不够准确,作者最后介绍了国内学者的一些看法,但在此之前,作者对法治为何能够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理想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算是对前文的一个概括和反思,并基于这一看法重新反思了法治的“中国问题”。这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最后一个部分也得到了相应的升华。(升华之类的说法过于含糊,应该具体说明升华的“内容”)作者的讨论不再仅仅停留在欧美法治的层面上,提出了将中华文化与法治相结合的思路。(这句说明也不准确,可以重写。不准确是因为读得不深入,尚未把握作者的论证要旨,而这一部分正是本文最精要的地方。)2、你认为这篇报告好在哪里?给出理由。。结构非常清楚,文章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说什么,第二部分说什么,第三部分说什么都交代得非常明了,而且是层层递进的思路,读者读起来就很有一气呵成的畅快感觉。我觉得我那篇就读起来很喘气,读一会儿长篇大论一下,读一会儿又长篇大论一下,读到最后,作者写作的线条都串丢了。:开头很好。背景介绍得很清楚。问题引出得也很直接。读这里的时候想起老师上次发给我的您的《法学方法论》短评。我觉得那个开头就特别好。您一开篇马上就提出了问题,一下子就抓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个论证思路我觉得就十分典型,应该可以作为模板的一种。对比我之前写的,就发现我的开头就存在很大的问题,首先缺乏对问题的背景介绍,缺乏对本书核心问题的引出;其次一读起来就是“就书读书”的感觉,开头非常生硬,没有那种“带着问题读书,尝试解决问题”的思路。这点我会再好好改进。:作者对全书的介绍一气呵成,对作者论证结构的梳理简明扼要,而且都写到了点上,重点突出,安排也很合理。我记得老师的那篇短评也是这样的,最后梳理作者观点时都只是纯粹地介绍作者的论证思路与结构,不会在这个部分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样读起来我就一点梗的感觉都没有,很顺畅。对比我自己的读书报告,就发现我把对作者论证的总结和自己的观点全部杂糅在一起了,显得非常杂乱,没有章法。我在想,一篇优秀的读书报告里,对作者观点的把握和概括应该算比较核心的一部分吧,即便读者本人读完此书,没有产生任何自己的观点,只要能够把作者的论证思路阐述明白,这样的读书报告也能算是完整的了吧。我觉得我当时就是在这个问题上没有想明白,总想着要提出所有值得讨论的问题,到时候写论文时就可做挑选了„其实这样反而显得杂乱无章,找不到重点,执迷于细节,忽视了核心与方向。这点也是我该改正的地方。:作者在这个部分主要论述自己的读后感。他用辩证的态度指出了本书美中不足的地方,但又不流于无力的批判,并写出了大概的作者认为可以作为弥补的部分。我觉得这点十分可贵。很多人写批判的文章,仅仅是批判,说别人哪里哪里不好,但是却不会进一步来解决问题。我觉得这篇文章作者的态度就很好。批判也批判得十分有底气。他认为作者的书没有讨论德国法治的部分比较遗憾,所以他就对这方面进行了补充,进而结合我国的法治历史与现状提出了自己的核心观点与倡议,即我国的法治国家构建应该与我国的法治文化和历史相结合,寻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法治思路来。(这部分要结合作者对法治的理解来谈,注意,作者对法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正是基于这一看法,他才能顺利过渡到后面的论证。这个环节非

读书报告的开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raojun00001
  • 文件大小60 KB
  • 时间2020-08-16
最近更新